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那些现代社会里的男男女女,努力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寻找家的归属感。在期望不断改变自己的同时,希望世界会变的更好。在追寻自由和爱时,希望克服惶恐和孤独。在持续挣扎的同时,坚持着爱—坚持着坚持的爱。 ”
评分总觉得伯曼这场从浮士德开启的现代性体验能展开的太多,从他的发现中能进入别的作家的领地,甚至他的这场思辨就像是对赫西俄德的神话故事的现代注解。阿多在《伊西斯的面纱》中提出的,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的普罗米修斯式,就是一种现代化开启时,人类试图用技术手段夺取自然的...
评分这套丛书的主编在总序中引述伯曼的引述——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样我就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本书的名字竟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其实这本书的第8页还有一句话十分拗口——后现代的深奥标记是,“甚至丧失了对已丧失的叙事的怀旧”。 在我看...
评分“那些现代社会里的男男女女,努力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寻找家的归属感。在期望不断改变自己的同时,希望世界会变的更好。在追寻自由和爱时,希望克服惶恐和孤独。在持续挣扎的同时,坚持着爱—坚持着坚持的爱。 ”
10年前读的,但放到现在看来,此书的学术含量实在有限,修辞大于实质,可作反面教材,有批判价值。
评分开始以为是又一本佶屈聱牙的学术著作,但在读了两章我发现,伯曼的语言很流畅,而且他从文本中提炼出现代性的形象,如浮士德式的人、“本来面目的人”。作者对于现代性的态度是乐观的,主要的方法还是对于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
评分这书写得也太过动情了。
评分3.5
评分好久没读这么诗意的东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