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歌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马歇尔·伯曼,任教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讲授政治理论和城市生活研究。他的另一部主要著作是《本真性政治学:激进政治学与现代社会的出现》。
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波德莱尔所提到的象征现代生活独特性质的两种状态——流动状态(“漂泊的存在”)和气体状态(“像一种空气一样包围着我们”)。前者是变动不居的不确定性的生动阐释,而后者提醒我们——现代性是不可逃避的。总的来说,马歇尔·伯曼对现代性的感知...
评分这套丛书的主编在总序中引述伯曼的引述——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样我就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本书的名字竟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其实这本书的第8页还有一句话十分拗口——后现代的深奥标记是,“甚至丧失了对已丧失的叙事的怀旧”。 在我看...
评分这是一部经典作品,很奇怪我隔了这么多年才去读它,也许是那个胡子拉扎的伯曼在两个月前撒手去见了马克思,冥冥之中也是一种凭吊吧。 先谈的问题是关于文学的阅读方法,这本书可以作为经典的文学系的教科书,恐怕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批评集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明显...
评分 评分这套丛书的主编在总序中引述伯曼的引述——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样我就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本书的名字竟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其实这本书的第8页还有一句话十分拗口——后现代的深奥标记是,“甚至丧失了对已丧失的叙事的怀旧”。 在我看...
: B15/2264
评分歌德、波德莱尔、彼得堡、纽约;城市街道、建筑空间、身份认同;fight、flee与flaneur。现代性的暧昧纠结:确定与眩晕、进步与怀旧、轻快与沉重、执信与犹疑、守望与空幻、爱恋与怨恨。记住1981成书。文学译笔不错,对理论术语不够敏感,屡现硬伤,但自己未必能译得更好
评分妙不可言的书。谢谢它在阅读过程中给我的乐趣与思考。这还是一个城与人的故事——在浮士德时代,那城市是浮夸的海与力,在奥斯曼时代,是林荫大道,诗人与商品的角力;在涅夫斯基大街,是青铜骑士之后的小人物传统,彼得堡作为欠发达的现代型城市,暗流汹涌地与莫斯科对峙着;在纽约,却又是无数建筑组成的城市森林,摩西来了,摩洛神来了,古老的街道文化消失了——街道,这一如此趣味盎然的公共空间里,现代性与反现代性来回逡巡——然后,伯曼满怀怀旧情调地说:我们要找回那些鬼魂——现代性如此拒绝却又因缘牵连的过去。
评分歌德、波德莱尔、彼得堡、纽约;城市街道、建筑空间、身份认同;fight、flee与flaneur。现代性的暧昧纠结:确定与眩晕、进步与怀旧、轻快与沉重、执信与犹疑、守望与空幻、爱恋与怨恨。记住1981成书。文学译笔不错,对理论术语不够敏感,屡现硬伤,但自己未必能译得更好
评分想跟作者学写作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