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许宏 1963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
最早是在读关于殷墟考古的书时,得知“大邑商”竟然没城墙——准确地说是迄今为止未发现城墙。原以为是殷商特例,读了此书,才知道原来可能是三代之通例。用“天子守在四夷……国焉用城”的政治理念来解释这一现象,很有见地,也对一些现实问题很有启发。不过从书中提供...
评分 评分大都无城,许宏很好地概括了先秦都城的面貌,即只有用城墙、壕沟等永久性防御设施围起的高规格建筑,并无后世发展起来的宫城、内城、外城圈套圈,包含宫殿、府邸、居民区、市集的城市。 不过,许宏先生解释其原因时沿用了自古以来儒家的正统阐释,所谓天子志在四方的博大胸襟和...
评分“天子有道,守在四夷。”都城无垣,体现的既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秩序和时代的特征。这个时段虽然不长,期间还经历了牧野倒戈和骊山烽火两大王朝的倾覆事件,可是那时的人们对这样的规制依然笃信不疑、毫不动摇,直到两周之交后的若干年里,这样的规制仍有孑遗。其中原因,引...
评分长久以来,世人眼中中国古代都城大多具备高耸入云的城墙,如果没有“城墙”的城市,根本无法称之为都城,但考古学家许宏书写《大都无城:中国古都动态解读》一书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在兴起至汉代之前的一千年间都城均不设防。这一全新观点看似颠覆传统,实乃紧密结合考古材料与...
三代的大都为何都无防御性的城墙,而郡县制时代都城必须高筑墙广积粮?《左传》说三代封建是守在诸侯,天下是水密隔舱结构,戎狄面对的是一个马蜂窝,都城自然不需太防守。郡县制时代,守内虚外,如朱熹所说,中央集权的都城一旦沦陷,则天下土崩瓦解。北宋、明之亡皆如此。
评分主线不错,守在四夷/大都无城/非中轴线布局
评分主要讲魏晋以前都城的空间形态,以考古成果为依托,基本上是材料的罗列,一点简单分析,没有多少深入和有力的阐发,要说学术吧好像有点单薄,科普吧又比较乏味,用倒叙的方式也看不出有什么必要,作者提出的观点说服力也不强,是否筑城造郭,应该把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政治军事环境、社会动员能力、城市功能必要性、战争行为方式等等所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吧,直接概括为大都无城作为一种主要特征甚至于传统未免太过简单化,给人感觉好像这种特征很本质,好像有某种理念主导,其实有没有城郭应该是作为结果的一种现象,分析它的形成原因才是讨论的意义,这个结果本身未必就有什么值得反复强调的本质性的内涵,而且作者说提出大都无城这个概念就是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观念,这也有点哗众取宠。
评分正相关!
评分结构简单。通过铺排、倒排从两汉上溯至二里头时期发掘的都邑考古情况,证明:一是三代和两汉时期,多数情况下,大都邑是没有墙的(考古没有挖掘到),宫城之外是“郭区”;二是战国时期除外,因为战争的频繁促使战国各国的国都必须筑城墙。作者主要就是这个结论(当然,具体的哪个城池的宫城街道郭区如何分布,书会有具体分析),至于大都无城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基于“政治哲学”,也就是说天子所居的城,主要就是宫殿,因为上与天通,安抚四夷,诸侯为藩篱,不需要城墙。这倒是很“经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