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旅美中国历史学家王笛对成都社会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从下层民众的角度详细描绘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成都丰富的城市生活,为我们呈现了在邻里穿梭的小贩和工匠、打扰居民的乞丐和流氓、宗教仪式和娱乐,以及充满活力的茶馆。
王笛
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同时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曾在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中心、加州伯克利大学做客座研究。主要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年)和《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3年)。《街头文化》一书获2005年“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6年十佳图书。
王笛的新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以下简称《街头》),描绘了成都丰富多彩的街头文化。书中大量生动有趣的描写既令人兴奋,也让人大开眼界。例如看似卑贱的乞丐竟然敢于“虎口掏食”,捉弄手握重兵的大帅;茶香四溢的茶馆不仅是茶客品...
评分从旧四川省警察厅档案查到一则资料。从中查到成都市最早的女性电影专场,始于中华民国三年四月份。成都市最早的女性电影专场是从两家茶馆——大观茶园和可园肇始的。资料编号“四川省警察厅93-6-1176”。 1914年4月27日,即民国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成都大观茶园老板黄桢祥和可...
评分街头文化描绘了当时成都下层社会的民众与生活的状况,曾几何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微观的研究和非实证的研究并不占据着一个主流或者说受到重视的地位,但是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生动的笔触把我们读者带到了彼时彼地,亲临成都的下层公共空间,感受着权与力的交织横纵...
评分第一部分:全书概览 当我们徜徉在2006年的成都书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本书,作为一本学术著作,它赫然进入了畅销书的行列。阅读这样一本书的不仅有学者、教师,还有许多的普通的成都市民。或许,他们是为了了解海外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或许,他们是在找寻这个城市...
评分这本书写得很好看,可能对于成都人或者在成都待过的人而言,尤其会觉得好看。书中有很多细致的描写,成都的地理环境,城市布局,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各类小民的各种生活细节,都有涉及。可谓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成都民间社会的一幅风情画。 但是有一点很让我迷惑的是,书...
在西安图书大厦看见的……换了出版社,所以新版的定价控制住了,但是也很令人好奇啊,人大社为啥放弃了译本的版权呢?
评分一部作者有心无力的书。呃,至少作者读了不少方向的书。
评分分析和论述略微有些脱节。感觉今年社会生活史就是想让我们写这种类型的文章?叙事方式联想到谢和耐。不熟悉近现代史的具体情况不多评价了……
评分1)最喜欢的是《中文版序》和《导论》,既有学理方法论,也有个人研究经历带出的问题意识 2)材料的运用,官方材料+民间歌谣+文学文本+视觉文本,非常厉害 3)尽管在艺术/文学社会学研究中,也有介入社会的研究方法,但相比起来,似乎还是有过社科训练背景的人来做这方面的研究,更容易从文本中发现问题(一个用文学文本印证背景,一个用文学文本佐证社会问题?),比如对巴金、李劼人小说的援引 4)不过,书中描述的依然是作为整体的“普通人”“街头文化” 5)现今,“街头文化”是否仍有创造和促进城市文化的可能?6)第三章让我想到很多我妈妈曾给我讲过的她的小时候,也更新了我以前对川渝市民生活的一些认识。
评分理论上并无特别建树,而且把Popular Culture译成“大众文化”,学传播学的人是要表示抗议的。但读起来的确好玩,引用的竹枝词好多以前都读过,大量的老照片、四川方言也让人感到很亲切!书里提到的公共空间利用方式,在我小时候都还存在于我们川北乡镇上。p.s. 尼玛还我老皇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