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是作者对“关系”哲学的系统阐明,被视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财富。书中指出“我-你”关系为枢机的“相遇”哲学,是为了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
布伯的行文风格既有海德格尔式的艰辛晦涩,思想又有舍斯托夫之神韵。同时他认为尼采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忠实于实在。书中两次提到尼采,对尼采的评价似乎不低。 在“它”之世界,因果性君临一切。因果性在“它之”世界具有无限统摄力。------p70. 这句让我想起舍斯托夫所指2×2=...
评分最近漫游于茫茫的孤寂中寻找答案,缓慢行走于思想的广袤高地中寻找答案。为什么需要答案?因为空虚,因为苍白,因为缺乏意义,因为无所依托,因为百无聊赖。面对这生命本身之无限空虚而带来的无限深渊,要么我们不做思考的沉浸并跟随所谓大众之经验与已有之成规,让自己在其间...
评分最近漫游于茫茫的孤寂中寻找答案,缓慢行走于思想的广袤高地中寻找答案。为什么需要答案?因为空虚,因为苍白,因为缺乏意义,因为无所依托,因为百无聊赖。面对这生命本身之无限空虚而带来的无限深渊,要么我们不做思考的沉浸并跟随所谓大众之经验与已有之成规,让自己在其间...
评分■[法]E.勒维纳/文 黄启祥/译 他人不是作为客体或对象向我显现,这个说法,并不只意味着我不把另一人作为我支配的一个东西、一个“某物”,而且还主张,在我自身与他者们(the others)、我与某人之间建立的原初关系不能被不恰当地说成是占有、把握和受制于客体的认知...
评分在《我与你》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到犹太教的痕迹,“对话-关系哲学”和“对话式的上帝观”完全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人类共同的精神课题。但我们必须看到,犹太教信仰传统是布伯思想的历史根基,布伯的思想是他将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精神与其他东西方伟大精神传统相融合...
实在受不了这翻译 应该是本很容易读的书 偏偏用神秘主义的口吻搞得玄而又玄
评分: B516.59/4222
评分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评分语言太优美,情感太纯粹热烈,“永恒之你”现身了。本来只是在阅读海德格尔途中调剂休息下,这下发现海德格尔这个纳粹分子的根本问题是偶像崇拜或虚无....:)就哲学上讲,布伯没有必要的哲学框架,但若把海德格尔的框架加给布伯,也恰恰合身。 两种原初语词,“我-你”(关系世界)和“我-它”(经验世界)。关系世界的三个维度:自然、人、精神。中心在“永恒之你”。超越时空; 经济和国家。“不断延伸的关系之线在‘永恒之你’中欣然相结。”【64】似乎对佛陀给予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人必信仰,不是笃信上帝便是崇奉偶像。偶像意指某种有限的善——国家、艺术、权势、知识、金钱,美色,凡此种种皆可能是他之绝对价值,横亘于他和上帝之间。”【91】圣容。Word发生于启示中。
评分: B516.59/422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