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尽管仍然充满了痛苦,却渗透了一种契诃夫式的悲悯情绪。1992年出版的《活着》和1995年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包含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悲剧,帮助这位中国顶级作家获得了应有的国际声誉。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
没有一个多余的词语……在余华感人肺腑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没有绚烂的情节,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民间故事:一个中圜家庭忍受贫穷、饥荒以及随后的文?大革命……这听起来似乎很严峻,或者很糟糕,但余华令人惊悚而滑稽的风格使小说避免了感伤主义的情调……小说看似普通,却结构巧妙、文字优美,让人难以拒绝,令读者一唱三叹、回味无穷。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3年12月21日)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 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看了所有余华的小说,最喜欢的就是这本。 《活着》太残酷,我比较喜欢余华对故事发展情节的把握,以及人物个性的出现。但这部小说,对于爱好悲情和高格调的小资肯定谈不上喜欢。我爱好悲剧,但却总难以隐忍,每个人的死都带着深刻的恐怖时代的刻痕。 《在细雨中呼喊》因为采用...
评分看了所有余华的小说,最喜欢的就是这本。 《活着》太残酷,我比较喜欢余华对故事发展情节的把握,以及人物个性的出现。但这部小说,对于爱好悲情和高格调的小资肯定谈不上喜欢。我爱好悲剧,但却总难以隐忍,每个人的死都带着深刻的恐怖时代的刻痕。 《在细雨中呼喊》因为采用...
评分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为了娶媳妇。 许三观第二次卖血,为了替大儿子(许一乐:媳妇跟别人生的孩子)闯的祸埋单。 许三观第三次卖血,为了跟自己当初心仪的女孩上床。 许三观第四次卖血,为了能让家人吃完面条,全家人喝了三个月玉米粥,已经熬不下去了。 许三观第五次卖血,为了...
评分看了所有余华的小说,最喜欢的就是这本。 《活着》太残酷,我比较喜欢余华对故事发展情节的把握,以及人物个性的出现。但这部小说,对于爱好悲情和高格调的小资肯定谈不上喜欢。我爱好悲剧,但却总难以隐忍,每个人的死都带着深刻的恐怖时代的刻痕。 《在细雨中呼喊》因为采用...
评分这本书让我震撼或者说感动的地方主要有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开始许三观和爷爷的谈话。原来在他爷爷的心中只要健康的成年男子就要去卖血,我不能想象那是怎么样的一个年代,那是多么苦的一个年代. 第二部分是在在全家很长时间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时,许三观又一次去卖血....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评分余华的小说在我看来是十分好看的,读起来非常流畅,很轻松的过程。可是,读完就会发现那些细节都是沉重的。在夸张、“市”俗的语言中一次次被那个年代的人们触动,甚至会落泪。
评分我覺得我賺來的錢 一半拿去喝咖啡 另一半就是用來買書了。所以 現在喝了中藥不能喝咖啡 就只能買書做發泄了咯。其實我一直對余華處於不喜歡也不討厭的位置。他的故事有血有肉 但總少了點盪氣迴腸。余華的小說 個性未免也太鮮明了。總是離不開宿命的束縛 也許這樣更利於把讀者推上公共的情感舞台吧。談不上喜歡 因為我很難在書裡找到共鳴點。也談不上不喜歡 因為有幾處確實是細心雕琢過的 比如大躍進饑荒時期許三觀一家躺在床上幻想炒紅燒肉的那一段 看得我格外動情。說到底 我還是更崇尚感情極端主義的小說 也許是對平庸生活的一種心理補償吧。
评分没有生离死别的矫情桥段,而是一种主人公习以为常并不察觉却让读者倍感辛酸的别样的苦不堪言。
评分没有生离死别的矫情桥段,而是一种主人公习以为常并不察觉却让读者倍感辛酸的别样的苦不堪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