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先生於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的“剋魯格”奬。此奬項被稱為人文學科的“諾貝爾奬”。餘先生是前後三屆五位獲奬者中唯一的華人。香港浸會大學陳緻教授先後三次訪問餘先生,請餘先生暢談學術與人生,內容頗豐。前麵兩篇曾先後在《明報》發錶,第三篇是應中華書局要求,為本書做的專訪。附錄兩篇,之一是劉夢溪先生訪問餘先生的《為瞭文化與社會的重建》,之二是餘先生自撰《我走過的路》。這兩篇對深入瞭解餘先生生平與學術都非常有益。
2012年8月12日 《余英时访谈录》的确不错。我爱读这一类的访谈,轻松,却又颇受启发。金针度人,这句话,很有意思。 姑且抄一些: P178: “如果文献记载有冲突,那我们就要解决冲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立意要摧毁什么,也不是要造就什么。我们看到不同的有矛盾冲突的材...
評分1,直入塔中,上寻相轮。P13 2,虽不能至,心向往之。P12 3,史无定法,史无定理。P57 4: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儒教与其他大宗教相比,只能是一种很宽泛意义上的宗教,如果把儒教看作政治、社会或伦理的思想体系,反而更符合事实。问题便出在“宗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取任何...
評分读这本书是为了做一个情绪上的调剂的——因为昨天刚啃完一本大部头的书,头脑昏涨,正好手头有余英时的这本访谈,就顺便看了。全书主体是香港浸会大学的陈致教授和余英时的先后三次访问(据《后记》,形式是越洋电话访谈而非面谈),后面加了两篇附录,之一是刘梦溪先生访问余...
評分本书既有余氏的自传性记述(代序),又有刘梦溪的访谈《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后者且是经余氏自己的建议而加上的。看起来陈致的访谈中余氏面目显得蔼蔼和煦,而刘梦溪访谈中则显得威仪棣棣。大约陈致的访谈以后辈请益的方式出之,而刘梦溪访谈则有同道切磋之味吧。
評分访谈读起来不累,可以泛泛而过,没有太多证据需要思考。更多的是一些思想性的东西,还有一些“八卦”,挺有意思。 但其实,访谈录中,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历史的研究方法,历史的思考,做学问做人的思考。自己也就是抽一些零星时间,泛泛而读,应该再集中时间好...
剋服智識的怠惰、學問的戾氣,襟抱如此,夫復何求?
评分“要把金針度與人”
评分還是八卦最好,其他老生常談。
评分剋服智識的怠惰、學問的戾氣,襟抱如此,夫復何求?
评分亮點極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