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的首部传记,再现了一个知识界偶像的辉煌历程,并试图还原偶像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书中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比如桑塔格那客死中国的生父与懒散无为的母亲,寂寞却崭露出天才迹象的童年;当然,更多的,是这位走过鬼门关的乳腺癌患者、十赴波黑战场的女斗士,人称“文坛非正式女盟主”的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及其备受争议的性取向……
卡尔·罗利森,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学院英语教授。莉萨·帕多克,自由撰稿人。夫妇俩现居美国新泽西州开普梅。
任何艺术家的书写都是个人的书写 在力图解释自己的同时试图令旁人清醒 可是悖论在此 解释有意义么 越解释越不清明 在此过程中又容易损毁愿意 一个人的世界本就难以令另一个人进入 倘若机缘凑巧 也大可放太大度 任其索取而已 时机不成熟 自会有某时豁然开朗醍醐灌顶触类旁通 殊...
评分按照批评家乔治·布莱的说法,真诚的批评首要具备的品质是一种对批评对象坦率的赞赏。在这种毫无保留的钦佩行为中,在颂扬者和被颂扬者之间才会闪烁着同一种光辉,仿佛批评家如此颂扬他在别人身上发现的东西仅仅是因为他将其移入到自己的思想之中,并且在他自己的精神中又重新...
评分读书时,曾旁听过一个教授的文化研究课。课上,他常提起两个西方学者,一个是米歇尔·福柯,另一个就是苏珊·桑塔格。教授强调说,福柯只可观,不可学,学他需要天赋,非常人所能办到。桑塔格的文章则不然,不仅可观,还可以学,哪怕资质平常,只需用心,假以时日,也能学出个...
评分 评分桑塔格的论文集手头有些,但读她的文章总觉得里头透露一种强硬的气质。她态度鲜明,文笔犀利,然而我在受益的同时,却并不喜欢她。一个因聪明而咄咄逼人,随时准备用嘴和笔战斗的女人,还不巧美艳之极,真有点让人措手不及。本书以细节呈现这个风靡无数人的知识偶像的种种性格...
基本上是一本由旁人讲述的材料做成的二手评传,而桑塔格,始终是那神秘的斯芬克斯,倒是那本戴维前女友写的《永远的苏珊》,让我们较为贴近桑塔格本人。不过作者有一点谈到了,那就是人们描述桑塔格,永远都是睿智、美丽、跋扈,这样几个字眼,但不会有人说桑塔格幽默和诙谐。嗯,无论文章还是为人,桑塔格都与这两种品质绝缘,或者说,她的表现太高级,她结婚后哀叹,自己嫁给了“卡苏朋先生”,够幽默吧?翻译勉强,再扣一星。
评分苏姗·桑塔格虽是一名社民倾向美国知识人,浮夸、虚骄而富于激情,但在关键时刻(1982)发表的反对东欧社会主义极权、 波兰团结工会左翼的疯狂,指责东欧的共产主义是“带着人面的法西斯”。她与布罗茨基、米沃什等政治流亡者的友谊,也是令人感动的… 然而,其一生没有彻底摆脱社民倾向,遗憾
评分哎麦呀,可累死我了。
评分2遍
评分了解桑塔格的好书,但看起来比较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