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是美国文学最高奖——普利策文学奖获奖小说。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他是个女婴儿;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他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出生时是个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岁,就读于家乡的女子中学时,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竟出现了一些男孩应有的特征。在父母陪同下她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她是个两性人。14岁的卡利俄 珀决心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卡尔。他剪短头,搭车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美国近年来相当活跃的知名作家。1960年,他出生于美国底特律,祖父母是从小亚细亚来的希腊移民。曾就读于布朗大学,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英语及创作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尤金尼德斯发表了首部长篇小说《处女自杀》,书一上市就好评如潮,成为畅销书,获得了1993年怀汀奖,以及同年美国艺术协会年度风云书,并由大导演科波拉之女索菲娅·科波拉搬上银幕。
隐晦的辞藻,丰富的想象。作者不遗余力描述身体暴露时的场景,隔靴搔痒的形容,入木三分的勾引。 与其说是史诗的故事,不如看作人性窥视欲望的满足。乱伦,性交,裸体,猎奇表演,等待死亡,因为禁忌而诱惑,因为犯罪而刺激,在平凡无奇的人生中通过别人的经历掩盖内心的妄语...
评分[转贴]黄昱宁文章:《中性》三题 美国作家尤金尼德斯的小说《中性》获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其主人公——美籍希腊裔人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在底特律,那时她是个女婴;第二次是1974年在密执安,那时他成了个十四岁的男孩子。按照医学报告,她/他是个罕见...
评分冰层在车轮下咔嚓咔嚓地破裂,漆黑的夜幕中,吉米•齐兹莫瞪着疯狂的赌徒眼,跟着他的帕卡德汽车一点点陷入湖水。正像冰面那样,生命也出现了裂缝,“还有人格、身份。”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最后那六个字,让人觉得《中性》这本书全然不是两性人故事那么简单,它牵出了美国...
评分跨越80年,走了不知道多少路(小亚细亚到美国要多久,纽约到斯坦福大学有多远),他们哭他们笑,他们贫穷他们富有,他脖子上的小黑板,她头上的发网,那场城市内的战争,那次惊险的冰冻河上的车祸,那场为了女儿的追击殒命... 有震惊,有感动,有遗憾,也有温馨和快乐...
评分跨越80年,走了不知道多少路(小亚细亚到美国要多久,纽约到斯坦福大学有多远),他们哭他们笑,他们贫穷他们富有,他脖子上的小黑板,她头上的发网,那场城市内的战争,那次惊险的冰冻河上的车祸,那场为了女儿的追击殒命... 有震惊,有感动,有遗憾,也有温馨和快乐...
包含了很多内容的故事,但又有一条主线牵引着,读起来很过瘾。希腊人、两性同体、底特律、20世纪的美国、奥利匹斯传说……让人信服的细节、近八十年的跨度,很有代入感,推荐一读。
评分confusing,这是两本书,最起码也是上下册,但却只有一册。作者有点掌控不住,好在也没有逞能了,一切以完成为优先。
评分有趣
评分一开始要读明白这个故事不太容易,除了作者事无巨细的描写显得故事异常真实,还包含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希土战争,美国移民,禁酒暴动,总统大选,以及本书探讨的近亲通婚引起中性基因本质。书里一共分为四卷,第三卷后半段才让我感觉真正走入中性这个主题,然而前面庞大的铺垫是有必要的吗? 极为必要,这长度够拍几部美剧了...
评分这本书跟着我出了2次差,旅了一次行,前后横跨了近2年,终于看完了。三代人的故事,横跨两个大陆,连翻译也是两代人联手完成。不像美国人的手笔,更像拉美作家的作品…四星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