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邦新造

舊邦新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章永樂
出品人:
頁數:214
译者:
出版時間:2011-12
價格:32.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19948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
  • 章永樂
  • 晚清民國史
  • 政治學
  • 近代史
  • 政治哲學
  • 民國
  • 舊邦新造
  • 中國曆史
  • 文化轉型
  • 現代性
  • 思想史
  • 民國史
  • 知識分子
  • 國傢建構
  • 文明復興
  • 改革敘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舊邦新造:1911-1917》是一本以中國1911-1917年間的政治大轉型為研究對象的憲政史著作,探討中國在多民族王朝國傢瓦解、帝國主義列強環峙、軍事力量控製權高度分散化、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惡劣環境中艱難的共和建設曆程,並試圖重構20世紀中國政治史的敘事。《舊邦新造:1911-1917》集中探討瞭三大問題:(1)1911-1912年間以南北議和、清帝遜位和南北政府融閤所構成的“大妥協”,突齣其對於保持國傢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的意義,並闡發瞭其作為共和基礎的薄弱;(2)1912-1914年在共和旗幟下的政治精英就政體選擇進行的博弈和衝突,強調瞭國傢建設的缺陷對於憲政建設的壓力以及晚清以來的政治精英分化對政體選擇所造成的消極影響;(3)1915-1917年兩次不成功的嚮君主製的迴歸,重新審視導緻共和革命之後的君憲運動成敗的因素。本書熔憲法學、政治社會學、政治哲學於一爐,觀點新穎,內容豐富。

著者簡介

章永樂,常用筆名海裔,浙江樂清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博士(2008年)、北京大學法學學士(2002年),現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羅馬曆史編纂學、西方法律/政治思想史、中國憲法與行政法。

圖書目錄

目錄
序言:革命、妥協與連續性的創製(汪暉)
導言
第一章 多民族王朝國傢的共和轉型:四國比較
第二章 1911-1912年的“大妥協”:過程、意義與局限
第三章 清末民初的“主權在國論”:一個理論命題的重構
第四章 共和的諍友:康有為《擬中華民國憲法草案》評注
第五章 首屆國會的解散與總統集權的誕生
第六章 漸行漸遠的君主立憲製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现代革命与宪法往往联袂出场。革命需要宪法作为总结或终结,宪法也需要革命给予动力与契机。1688年的光荣革命虽未修出成文宪法,但《权利法案》、《三年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还是革新了古老宪法传统,稳步实现了激进政治变革。美国革命则像是场制宪实验,各殖民地或州的制...  

評分

評分

这本书是紧接高全喜的立宪时刻之后阐述民初宪政失败过程原因的一本巨著,比高书史料更全面,立论更客观,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民初宪政历史的学术著作. 两党革命历史观的长期叙述把袁世凯和其北洋系塑造成民初政治的破坏者,而这本书正本清源让我们能看到谁才是民初宪政真正的...  

評分

现代革命与宪法往往联袂出场。革命需要宪法作为总结或终结,宪法也需要革命给予动力与契机。1688年的光荣革命虽未修出成文宪法,但《权利法案》、《三年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还是革新了古老宪法传统,稳步实现了激进政治变革。美国革命则像是场制宪实验,各殖民地或州的制...  

評分

初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学过,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因为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使得革命不彻底,被袁世凯代表的反动北洋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果不其然,袁世凯由放弃共和回到帝制、张勋迎立废帝,但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最终失败。直到五四运动爆发,...  

用戶評價

评分

為瞭寫溥儀的論文,我嘗試熟悉清室遜位相關的材料,於是閱讀瞭這本書。我曾經覺得,自己作為比較溫和的人,是不會對近代政治史感興趣的,但這本書說明瞭我這一想法的錯誤。雖然不是很傳統的曆史學著作,但是作者通過中西政體對比,政治文本解讀,政治理論探討,政治實踐分析,充滿激情地訴說瞭革命派、立憲派的國傢理想。誠如題目所言,“舊邦新造”,這條新造之路何其艱辛和麯摺,共和派、君憲派都有自己的完整理論,但是理論與現實的錯位告訴每一個當事人,事情並非如此簡單,而最大的失意者似乎就是康有為。突如其來的革命打破瞭中國的傳統政製,無論是妥協、革命還是守舊,都描繪著重新形塑國傢政體、重新布局中央權力的圖景。遺憾的是,民族問題、國際環境、地方分權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评分

汪暉的序言適當地撥正全書的基調,重申革命與人民。作者對康梁兩位維穩大師的解讀還是令人信服的。

评分

一本揭示民國初年國傢建構與憲政演變曆程的書,有彆於國內傳統的革命史觀對於辛亥革命等一係列政治問題的評價,本書就認為立憲派介入這次辛亥革命提齣“五族共和”這個中華民族1.0版本實際上對衝瞭南方革命黨內部的漢民族主義傾嚮從而防止瞭國傢解體的情況發生,而《清帝遜位詔書》就以以“大妥協”的方式維持瞭這種國傢的延續,然而這也隻是在一個脆弱的基礎上;國民黨的主權在民與康梁的主權在國論之爭實質上就是盧梭的公民宗教同施密特的政治神學的爭鬥(人民主權VS人格化利維坦),康梁設計的憲製方案實際也算是對於君憲方案的一種迫不得已的共和化改造。那麼袁世凱錯在哪兒呢?他錯在在晚清軍權與財政下移、政治精英高度分化的情況下,還要走嚮帝製,嚴厲排斥瞭地方精英、革命黨乃至北洋軍人的政治參與,最終也隻能落到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的下場

评分

觀點很棒,分析也很精彩,但錶述不是很流暢。學曆史學和法學的,都該讀讀。

评分

民國初年 國會體製階段的經典書之一。在民國那種內憂外患,各種問題迫在眉睫的環境,開明專製,集權顯然要好於過度民主。隻不過一切曆史都是近代史,現在流行民主,所以這種解讀難免不受人待見。看曆史,還是要以曆史發生年代的環境和思想作為基礎和依托,而不是把現代的環境映射到曆史中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