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费40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的精心之作,也是他不断征求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寄托了全部传世的希望的名山之作。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小住的时候,她的客厅里每天晚上聚集了十余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判断力的各界顶尖人物,他们是来聆听夏多布里昂刚刚完成的回忆录片段的。夏多布里昂坐在一旁,他不敢自己读,害怕过于激动,他只是微笑着倾听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消息不胜而走,赞美之辞也频频见诸报端。虽然他已决定死后50年出版,却也很快就有了买主。这也许是一种售稿策略,但也的确是使其文字趋于完美的一种方式。夏多布里昂在写作方面从来就是从善如流的,他不在这里表现他的傲慢。他终于把他的回忆录筑成了一座绝美的坟墓,实践了他对人的劝告:“你们喜欢光荣吗,那就细心经营你们的坟墓吧。”
夏多布里昂曾经把《墓中回忆录》称作“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墓中回忆录》不但具有史诗的规模,而且具有史诗的气魄,更具有史诗的神髓。夏多布里昂不是在讲他个人的故事,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的忧郁,他的激情,他的沉思冥想,都是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的,具有一种辽远深沉的时空感。
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作家,政治家,外交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768年9月4日生于法国布列塔尼伊勒-维莱讷省的圣马洛市,1848年7月4日卒于巴黎。拿破仑时期曾任驻罗马使馆秘书,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贵族院议员,先后担任驻瑞典和德国的外交官,及驻英国大使,并于1823年出任外交大臣。著有小说《阿达拉》、《勒内》、《基督教真谛》,长篇自传《墓中回忆录》等,是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一个人活着的时候,离死还远着的时候,精心为自己写墓中回忆,跨越两个时空超未来然而却又对过往的追忆,夏多布里昂这样的一个人唯恐别人无法用比自己更漂亮的语言叙述出自己浪漫激进热烈的一生,于是自己动笔写并立志作为不朽作品,他是一个极度疯狂却又极度标榜自己的天...
评分作者文笔非常优美,全篇充满一种忧郁的气质。个人更喜欢他关于自己童年和少年时期回忆的那几篇。 政治有分派别,美好的文字却无疆界。
评分题记:社会才是人生的巴别之塔! 一个美女捏起一只绿油油的提子,轻轻地放入她那鲜嫩诱人的嘴中,马奶子、软温新剥鸡头肉、颤巍巍这些勾动人欲的词语突然浮现在我的身体中,我的心里忽然有一股暖流,穿过小腹,直达下体,欲望从身体隐藏的深处露出了一个小头,偷偷的窥视这个...
评分正如夏多布里昂在《墓中回忆录》的尾声所写的那样:“我生活在两个世纪之间,就像在两条河流的汇合处一样。我跳进他们动荡的河水之中,依依不舍的离开我诞生的那个古老的河岸,怀着希望朝未知的彼岸游去。” 这部回忆录历经四十余年的创作,被评论者称为是“一部那个时代的百科...
评分在读布赖恩.克洛泽的《戴高乐传》时了解到这为鼎鼎大名的法国作家。只知道戴高乐生前及其喜欢《墓中回忆录》。于是因为对戴高乐的兴趣而在一个小摊上买到了这本小书。 读过以后,我被深深的震动了! 我知道为何戴高乐会如此喜欢这本书了,它浪漫的文笔展示了...
这什么垃圾翻译。不考虑翻译因素三星给夏多布里昂
评分No.35。郭宏安的翻译很多地方不够流畅。
评分夏多布里昂的文字很漂亮,一边读有想要一边摘抄的冲动。作者经历的太多了:路易十六之死,使他不相信民众;拿破仑专制,令他不相信皇帝……他一生都生活在最后一个贵族的忠诚,和对自由平等追求的矛盾中。这本书因为是节选,所以有的地方可能会让人读不明白。但作者的感情是凝重而真挚的,他的伤逝是美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这本回忆录值得我们去阅读。
评分文字优美挡不住思想矫揉造作,还有观点的反复横跳
评分文字优美挡不住思想矫揉造作,还有观点的反复横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