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罗伯特·穆齐尔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小说家,生长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17岁进维也纳军事技术学院,1903年进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数学和物理。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出版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好评。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在大学任教机会,选择了作家的职业,后又出版短篇小说集《协会》、《三个女人》以及剧本《醉心的人们》等。1930年出版潜心十年创作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1933年又出版了第二卷。希特勒上台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1936年因中风险些丧命,由于疾病缠身,终未完成这部巨著。穆齐尔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五十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重新出版,他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八十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
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主人公乌尔里希是这个委员会的秘书。 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1913年8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32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他在一个极其技术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自己的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 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穆齐尔不是描绘了一个过去年代的肖像,而是试图把握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其表现出来。这就是穆齐尔在这部长卷中所开辟的道路。
读到11页,有些话憋不住。 拿到书,先翻开了译后记,留下的印象是“这本书好,但不是很好读”。 果然,正文才读一段,就觉得吃力,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句子前前后后看得似懂非懂。但读到段尾,莫名地读出一股浓浓的我深爱的喜感…我想,也许作者就是这风格吧。再往下看,...
评分长评中格非老师和天昭老师的都蛮中肯,就个人而言,首先这本书相对标准的哲学作品并不硬或硌牙,开始阅读时的难以进入更多因读者处境距当时的某种精神氛围异域而遥远,而如果一旦随着耐心听入这本书,就会发现书中各人物声部乃至作者的声音各自精确又调谐般地展开为某首交响乐...
评分永远结不了题的灵魂科研报告。说是未完成的小说,但在写到这里也算尽了。努力想做点什么的平行运动逃向诗,阿加特逃回自己,阿恩海姆终究只是片怀抱着实用主义的中庸的云,狄奥蒂玛彷如波心意外苏醒过还是不得不老实呆在自己的生活里。小拉喜儿的崇拜败给现实,激情一旦履行即...
评分不得不承认,《没有个性的人》的阅读是一个绵长、困惑、偶尔略感痛苦的过程。读着一页连一页几乎不见分段的文字直至筋疲力尽,时常如坠五里雾中。本书庞大的体量令我很难对它做出整体上的评价,故仅仅挑选出几处镶嵌于哲思之中阅读的惊喜略作评论。 菲舍尔经理家中层层叠叠的分...
评分读到11页,有些话憋不住。 拿到书,先翻开了译后记,留下的印象是“这本书好,但不是很好读”。 果然,正文才读一段,就觉得吃力,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句子前前后后看得似懂非懂。但读到段尾,莫名地读出一股浓浓的我深爱的喜感…我想,也许作者就是这风格吧。再往下看,...
其实挺有逻辑的啊
评分好小说~
评分理性诉求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小说行文的哲思色彩还是小说内容中,接踵出现的“数学理想”、“随笔主义”、“精确生活的乌托邦”等等主题思想,都给予读者一种“理性小说”的印象。但是在小说第三部中,作者却笔锋一转,不再大谈特谈理性和数学,反而开始探讨起“爱情”和“神秘主义”。由于作者在1942年突然辞世,小说第三部未能写完,但就已经完成的部分来看,第三部无论在主题内容上还是在叙述风格上都与第二部有着鲜明的区别。在第三部中首次出现了全书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加特。阿加特是主人公乌尔里希的妹妹,她与乌尔里希的爱情和共同生活构成了第三部的核心内容,而始终伴随着二人的生活和思考的一个贯穿性母题就是他们对神秘主义状态的体验和反思。第三部与第二部呈现为一种对称关系,“神秘主义”“理性”构成了小说的两大基本主题。
评分理性诉求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小说行文的哲思色彩还是小说内容中,接踵出现的“数学理想”、“随笔主义”、“精确生活的乌托邦”等等主题思想,都给予读者一种“理性小说”的印象。但是在小说第三部中,作者却笔锋一转,不再大谈特谈理性和数学,反而开始探讨起“爱情”和“神秘主义”。由于作者在1942年突然辞世,小说第三部未能写完,但就已经完成的部分来看,第三部无论在主题内容上还是在叙述风格上都与第二部有着鲜明的区别。在第三部中首次出现了全书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加特。阿加特是主人公乌尔里希的妹妹,她与乌尔里希的爱情和共同生活构成了第三部的核心内容,而始终伴随着二人的生活和思考的一个贯穿性母题就是他们对神秘主义状态的体验和反思。第三部与第二部呈现为一种对称关系,“神秘主义”“理性”构成了小说的两大基本主题。
评分闪闪发光的比喻遍布……而书没写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