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主人公乌尔里希是这个委员会的秘书。 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1913年8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32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他在一个极其技术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自己的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 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穆齐尔不是描绘了一个过去年代的肖像,而是试图把握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中的典型特征并将其表现出来。这就是穆齐尔在这部长卷中所开辟的道路。
人们把罗伯特·穆齐尔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奥地利小说家,生长在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17岁进维也纳军事技术学院,1903年进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心理学、数学和物理。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06年出版长篇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获得好评。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在大学任教机会,选择了作家的职业,后又出版短篇小说集《协会》、《三个女人》以及剧本《醉心的人们》等。1930年出版潜心十年创作的巨著《没有个性的人》第一卷,1933年又出版了第二卷。希特勒上台后,他开始了流亡生活。1936年因中风险些丧命,由于疾病缠身,终未完成这部巨著。穆齐尔生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五十年代后随着《没有个性的人》重新出版,他才引起西方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八十年代西方掀起穆齐尔热。
终于读完此书,毁灭式的剧情,建议猎奇者和睦大名来的读者可以放弃了,因为我猜你们无法忍受其中枯燥的剧情,即使像我这样擅长读经典的人,也很难忍受。当然作为穆齐尔的狂热粉丝,我是一边忍耐一边寻找感兴趣的内容的。此书确实是思考向的小说,而不是剧情向的书,教你们真正...
评分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30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1918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主人公乌尔里希是这个...
评分时代需要怎样的才智与理想主义? ——论狄奥蒂玛作为乌尔里希的对照的意义 雨辰 一、“大母鸡”与“小蠕虫”:狄奥蒂玛与乌尔里希对照 在《没有个性的人》小说中,当乌尔里希因为加入平行行动而与狄奥蒂玛初次见面时,两个人互相审视,因为彼此巨大的差异而互相轻微反感,最...
评分读到11页,有些话憋不住。 拿到书,先翻开了译后记,留下的印象是“这本书好,但不是很好读”。 果然,正文才读一段,就觉得吃力,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句子前前后后看得似懂非懂。但读到段尾,莫名地读出一股浓浓的我深爱的喜感…我想,也许作者就是这风格吧。再往下看,...
评分原载《文景》杂志2011年3月号 长期修习国学的读者乍一接触西学,未免有强烈的水土不服之感。的确,西方思想的展开和论证竭尽条分缕析、繁称博说之能事,跟咱们传统思想里重意蕴、轻逻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话语方式太不一样了。而且这种哲学的论说风格也潜移默...
一本前前后后断断续续读了半年的书,今天翻到手机上提醒我说“这是最后一页了“的时候竟然有些恍惚。
评分好小说~
评分来自昆德拉的极力推荐。
评分理性诉求占据着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小说行文的哲思色彩还是小说内容中,接踵出现的“数学理想”、“随笔主义”、“精确生活的乌托邦”等等主题思想,都给予读者一种“理性小说”的印象。但是在小说第三部中,作者却笔锋一转,不再大谈特谈理性和数学,反而开始探讨起“爱情”和“神秘主义”。由于作者在1942年突然辞世,小说第三部未能写完,但就已经完成的部分来看,第三部无论在主题内容上还是在叙述风格上都与第二部有着鲜明的区别。在第三部中首次出现了全书的另一个主要人物:阿加特。阿加特是主人公乌尔里希的妹妹,她与乌尔里希的爱情和共同生活构成了第三部的核心内容,而始终伴随着二人的生活和思考的一个贯穿性母题就是他们对神秘主义状态的体验和反思。第三部与第二部呈现为一种对称关系,“神秘主义”“理性”构成了小说的两大基本主题。
评分读了一个月,最后一个晚上找到了状态读完了下卷,穆齐尔对于我和莫扎特很像,当我向他敞开的时候,永远不会预料到他将给我什么。我还不够明白这书,仅仅是管中窥豹,能轻易看出他自处女座发表后的成长,他真是奇妙地走了出来,以一种坦然的方式在同一个地方不动声色地探索,连执念都不存在。他不再用年少时那种廉价的怀疑打动我,反而是那些微小的动作,不经意的形容,太美妙。对时代和自我的反省,对他人的关注和洞察,对形形色色的感觉的逼近——他试图用言语接近个人的真实,不仅是乌尔里希的,也是阿恩海姆的,是阿加特的,那些长篇累牍的自述在言语的可信度上徘徊,在虚假和真实的交错上逼近人的现实,太美妙。现在的我,对其整体架构以及其基于时代的立场还未能了解,仅仅能把握到其中灵光一闪的段落,然而仅仅是这些段落就已美妙到难以言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