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黄仁宇,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最近在读的历史方面的书有两本:黄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两书读来,感觉孑然不同。 钱先生的书,如同老夫子讲课,需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然则史料翔实,句句铿锵有力,胜在一个“实”字。 而黄先生的书,大气磅礴,行云流水,读来畅快淋漓,胜在一...
评分本以为通过这本书,可以从全局上了解中国的朝代变更次序、格局,但这本书里很少能找到像历史教材那样的准确时间点,事实上,这本书更多的是解释为什么中国之历史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中国是现在这个样子。 虽然读的时候对作者总是使用英制单位很是反感,讲中国的东西还用英制单...
评分黄先生的书初读来如醍醐灌顶,眼前一亮,貌似中国的历史如舞台上的戏剧在眼前一幕幕划过。可心中总有股郁气似要破胸而出,为何?原来历史上的各色人物和普罗大众真的就像京剧里的角儿,你唱念做打的再好,那也是按本子一幕一幕来;你本子(或史实)再荡气回肠,我观众还是...
评分今日之首都为何是北京? 数十万年的地壳变迁,不仅决定自然景观、生物进化,同样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演变。纤细的黄土,湿润的季风,时而温柔时而咆哮的黄河,中国的命运从这里开始向前。 土壤肥沃奠定农业格局,每个家庭与小块耕种互为表里。公元前一千...
评分闲人读历史,目的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证明了自己博学,一种是追溯上古的八卦,一种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没有太多的史料堆积,也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那么,看这本书的人,大致应该是第三种目的了。 在书中,黄仁宇先生不间断地提到...
作者从计量经济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对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经济及文化诸方面分析了传统中国缘何未能由农业社会衍化为商业社会。如果说中国不能原生地发展出商业社会已经是一个定论的话,则任何事后的解释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本书做到了,但它仍然不是一个全面也未必最要紧的解释。通篇议大于叙,足够宏观而失之精细,重归纳轻演绎。黄的观点明显受到李约瑟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间接影响。作为一本介于通俗和学术之间的著作,通篇没有给一处参考文献,读着实在有些心虚,史实错误是有一些的,虽不影响论点。文法略有不通,但文笔是很讨喜的。另外,因书的装潢加上一星,每章的题图都是对《清明上河图》一处局部的连环画风格再创作。
评分数目字数目字,能不能整点新鲜的!
评分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就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观察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他虽然用了很多修饰,但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历史,从三十年代已经开始,黄仁宇的特点是将中国政治史的规模降低,然后用社会学角度加以解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早已经做过,不过解释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已。换个角度,都是以中国现代化作为归宿的。
评分在历史方面,打开我对历史研究兴趣的一本书是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我认为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他不是讲一时一事的历史典故,而是纵横一个时代讲时代的变迁,上下几千年在黄先生笔下脉络极为清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第二,他重视经济。很多人写历史只写英雄事迹,不写经济,我一直纳闷人们怎么生活呢?我对经济学的兴趣其实来自于黄先生。他紧紧抓住了经济中的核心要点-----税,弄明白了各朝各代是如何收税的,也就明白了历史变迁背后的道理。后来我读其他历史书的时候就比较关注税的问题,并且跟现在的税收制度相比较,得到很多惊人的收获。第三,他重视思想,他弄明白了儒学思想为什么能够跟正统政治相结合,弄明白了儒家思想其实是过去帝制时代的宪法精神。我对儒家思想中“礼”的理解完全来自于黄先生。没有黄先生,我真
评分中国人不喜欢看“论”,而只喜欢看“述”,就写不好论文,所以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外国人只知道码字,不懂得风骨,所以也不喜欢这本书。跨文化的悲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