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怀

中国情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余英時
出品人:
页数:402
译者:
出版时间:2012-6
价格:4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95192
丛书系列:余英时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余英時
  • 余英时
  • 散文
  • 散文随笔
  • 思想史
  • 历史
  • 文化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国情怀
  • 文化传承
  • 民族精神
  • 历史记忆
  • 家国情怀
  • 爱国主义
  • 中华文明
  • 传统价值观
  • 社会责任
  • 时代担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说,陶渊明的诗中,篇篇都有酒,那么余英时先生的文字中,可谓篇篇都饱含“中国情怀”。余英时常把自己比作曾侨居陀山的鹦鹉,时时想为中国的文化生命之赓续光大尽一点心意。余英时先生除了义理和考据的专业学术著作之外,不乏饱含史思而笔端常带情感的辞章之作。本书几乎囊括了其代表性的散文,分为“价值篇”、“文化篇”、“历史篇”、“士人篇”、“儒学篇”、“读书篇”等。从中,读者能感受到其发自深厚学养和真诚良知的对于中国文化的眷眷情怀。

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院士。曾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耶鲁大学讲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校聘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和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曾获国际多所大学的荣誉和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终身成就奖”(the John Kluge Prize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著有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目录信息

【余英时自序】
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彭国翔先生合作,决定为我出版一套别出心裁的“作品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一部散文集、一部自序集、一部怀旧集,也许还加上一部访谈录。我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是别出心裁呢?因为其中所收都是我个人所感所思之作,与我在一般史学论著中尽量将自己放逐在外的风格,适成鲜明的对照。如果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概念,前者属于“有我之境”,后者属于“无我之境”。这“有我之境”便是本系列的别出心裁之所在。一九四九年秋季,我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读过一学期,燕园的师友和风景后来一直萦系在我的心头。一九七八年十月我随美国汉代研究代表团访问北京大学,其他团员当然都认为到了北大,只有我一个人感觉是回到了离别二十九年的母校。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们一伙人经过未名湖畔时,我还极其匆忙地独自跑到当年的宿舍(燕大第二食堂)去探望了一下。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我刊行作品系列,我却仿佛感到:这是母校对于一个远方校友的亲切照顾。彭国翔先生费了极大的心力编选这一系列,我对他的感激不是一句寻常道谢之语能够表达于万一的。是为序。
余英时
2012 年2 月10 日于美国普林斯顿
目录
价值篇
中国近百年价值观的变迁(1993) / 3
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1999) / 15
恢复人类文明的元气(1999) / 22
重振独立自主的人格(2000) / 24
晚节与风格(2001) / 28
容忍与自由(2002) / 30
文化篇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1981) / 35
文化危机与趣味取向(1985) / 45
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1985) / 54
论文化超越(1990) / 64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 79
历史篇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 / 91
史学、史家与时代(1973) / 103
中国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动力(1995) / 123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2005) / 130
关于中日文化交涉史的初步观察(2007) / 153
士人篇
道统与政统之间:
——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1980) / 169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1991) / 196
商业社会中士人精神的再造(1999) / 206
漂流:古今中外知识人的命运
——刘再复《西寻故乡》序(1996) / 214
儒学篇
儒家君子的理想(1985) / 223
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1985) / 244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1995) / 252
现代儒学的困境(1988) / 260
价值荒原上的儒家幽灵(2006) / 265
读书篇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1958) / 271
古典与今典之间
——谈陈寅恪的暗码系统(1984) / 283
怎样读中国书(1990) / 293
记吴宓的“殉道”精神(2003) / 299
书中乾坤大(2004) / 303
坐隐篇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吴清源《以文会友》读后(1986) / 309
“欲超胜负入中年”
——林海峰纽约名人战记感(1998) / 314
“殿上垂裳有二王”
——为王立诚、王铭琬的围棋成就而作(2000) / 318
境界与平常心(2001) / 326
母校篇
为“新亚精神”进一新解(1974) / 337
我对于新亚校友会的期望(1975) / 341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2000) / 344
新亚书院纪念碑铭(2009) / 356
唐君毅先生像铭(2009) / 358
自述篇
我的中国情怀(1985) / 361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 / 366
我走过的路(1995) / 370
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追索
——克鲁格奖演说(2007) / 378
我与中国思想史研究(2008) / 383
编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近年来,坊间出版了不少余英时先生的著作,且不说几年前三联书店出版的“余英时作品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余英时文集”,即以这两年而言,就有中信出版社的《中国文化的重建》、海豚出版社的《人文•民主•思想》、中华书局的《余英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近...  

评分

评分

文/ 彭国翔 1949年秋季,余英时先生曾在燕京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就读。燕园之内,未名湖畔(甚至还有湖上,因为余先生曾经在冬天未名湖的冰面上自修过溜冰),都曾经有过余先生的“游踪”。当年的燕京大学,早已是北京大学的校园;而昔日余先生住过的燕京大学第二食堂,现在也已...  

评分

中国文化中最具吸纳能力的就是道家了,它统一阴阳,覆盖东西。道德自是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艺术、宗教甚至科学都在道的名下,它们的最高境界就是“艺进于道”。这个道,大概在西语中有“taste”可近似。书中一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自觉在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的大家庭中,也...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一味憧憬古文化和中国特有文化。但是实际学说和思想的概述和见解。。。确实不够深入。

评分

仔细读了前半部,后面的粗读。

评分

光是一味憧憬古文化和中国特有文化。但是实际学说和思想的概述和见解。。。确实不够深入。

评分

比较喜欢的是其中的儒学篇和读书篇,2篇写陈寅恪的读书笔记读来很有感觉,尤其是其中《论再生缘》一篇,1958年写的,那时余英时还不到30岁吧?用浅近的文言写成,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他少年时的热血情怀,交织在陈寅恪的身世沉浮之中,不由人不一读三叹也!

评分

仔细读了前半部,后面的粗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