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集拢了作者李静从2002年至今所写的九篇作家、文论家和导演专论。此前,它们曾陆续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山花》和《中国图书评论》等杂志。那些批评对象,或位居“主流文坛”的至高点(如王安忆、贾平凹等),或被称作“非主流”、“异数”、“文坛外高手”(如王小波、林白等),但对于者来说,他们都“意味着当代中国心灵的不同侧面”。所以从文本中,李静解读的不仅是作品,更是社会乱象、现实批判以及人心所向: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严肃文学逐渐成了写作者自身之事,许多作家相信,写作与读者无关。起初,这是一种拒绝媚俗的直率姿态,但是很快它便成了媚俗本身。
李静,生于辽宁兴城,199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批评家。著有话剧《鲁迅》,随笔集《受伤者》、《把药裹在糖里》、《刺猬札记》(台湾),文论集《不冒险的旅程》(台湾),并编有《中国问题》、《读木心》(与人合编)及2002年至今的《中国随笔年选》等书。
李静这本《捕风记》——收录了她近年九篇对当代作家、戏剧家批评的书,非常好看,看得我很感动,满纸标着共鸣。究其原因,我看到了个人化批评的胜利,看到了追寻精神性的执著。这两点作为批评的本质和要求,本是不言自明的,但如今为了不让别人因我这一说而误解、轻视...
评分李静这本《捕风记》——收录了她近年九篇对当代作家、戏剧家批评的书,非常好看,看得我很感动,满纸标着共鸣。究其原因,我看到了个人化批评的胜利,看到了追寻精神性的执著。这两点作为批评的本质和要求,本是不言自明的,但如今为了不让别人因我这一说而误解、轻视...
评分李静这本《捕风记》——收录了她近年九篇对当代作家、戏剧家批评的书,非常好看,看得我很感动,满纸标着共鸣。究其原因,我看到了个人化批评的胜利,看到了追寻精神性的执著。这两点作为批评的本质和要求,本是不言自明的,但如今为了不让别人因我这一说而误解、轻视...
评分李静这本《捕风记》——收录了她近年九篇对当代作家、戏剧家批评的书,非常好看,看得我很感动,满纸标着共鸣。究其原因,我看到了个人化批评的胜利,看到了追寻精神性的执著。这两点作为批评的本质和要求,本是不言自明的,但如今为了不让别人因我这一说而误解、轻视...
评分李静这本《捕风记》——收录了她近年九篇对当代作家、戏剧家批评的书,非常好看,看得我很感动,满纸标着共鸣。究其原因,我看到了个人化批评的胜利,看到了追寻精神性的执著。这两点作为批评的本质和要求,本是不言自明的,但如今为了不让别人因我这一说而误解、轻视...
李静的批评,温婉机智,确实如同春风,会让被批评者在许多地方,反躬自问。——莫言
评分九篇文章批评当代作家、文学批评家和剧作家。以一个外行的眼光来读,也许有偏颇和不足,但绝对有才华和天赋。每篇都充满对心灵世界的拷问和精神力量的探求,以至于不再是单独的批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批评,而是成为对“精神性”的整体论述。需要多看一点被批评的那些作品。是我还会再看很多遍的书。
评分我得是在看一本多冷的书。。。。
评分误以为是小说,发现是书评后本着读读也没坏,但是自从初中后就没读过国内作家的书。。。。。。。。。。。。。。只是看了一下莫言和贾平凹的部分。。。。。。。
评分重点看了评莫言和林兆华的两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