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和釐清近年來被海內外眾多學術界、政策界、工商界、傳媒界、乃至外交界人士普遍關注的一組相互交織的問題—--是不是存在著一個所謂的“中國模式"?如果要改變中國的發展模式,哪一些過去被忽視乃至被壓抑的目標必須提升到優先的層次?
本書不是純學術的討論,而是公共政策層次的探討和相關思路之理順。本書的目標讀者群,只需要大專院校本科畢業生的教育水準即可,不論他們是在中國內地的政策研究和宏觀規劃部門、政府管理部門裡工作的幹部,還是海內外華人世界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院所、工商企業、法律財務仲介機構、嚴肅媒體、主要NGO裡的專業人員和學生。
丁學良,1992年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歷年來在哈佛本科生院、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從事教學和研究,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著有《共產主義後的中國》。
今天总算看完这本书,给我一种大气磅礴又不失细心的感觉。通过作者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等进行全方位分析,来为未来中国的转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本书若是放在前几年,相信可能归类于“禁书”之列吧,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一些比...
评分看完了丁学良的《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港版。内地版本叫《辩论“中国模式”》。 高屋建瓴的搭了一个理解中国体制的架子。 如果去香港,强烈推荐入手。 看零零碎碎的书、报道,和经历了形形色色的题目。 都像是玩乐高的孩子,看到了一个个的局部,搭出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模子...
评分虽然难说深刻,有些地方还停留在对现象的罗列和分类归纳,缺乏对于动力机制的真正探讨。但是,延续丁的一贯风格,不带遮拦、不捣浆糊、清晰明了、坚持普世价值,对于该书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具备了此种特点的论述,总能让人有所收益。
评分就像学者做论文一样,对“中国模式”进行的的剖析相当严谨、犀利。 从什么是“中国模式”,到形成的内外原因,进而到中国模式的效果,指出沉重的代价,与未来的难以为继,直至给出替代方案,以及替代方案的阻力,最后指出替代方案的意义。 作者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切入...
评分丁学良教授在书里不止一次提到,如果要包括万象地讨论“中国模式”的话,需要与百科全书相埒的篇幅。顺着这个比喻来看,这本《辩论“中国模式”》大概接近《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中位,里面有些东西知道,更多不知道,经过凡例“一二三四”的组织一番,足够符合开卷...
这本哪里有卖电子版的啊?想留一个copy。
评分并不能算是学术书,但是可读性蛮强,什么专业的人都可以读一读。对中国问题的看法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偏自由主义学者(丁教授对自己的评价)的观点吧。关于胡,赵所谓的“还债情结”这块的论述太不严谨了吧……可能丁教授自己大陆出身,经历了那个年代,有些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里面。
评分較詳盡的描述了「中國特色資本主義」,以及如何從權貴資本主義轉化為「大眾資本主義」,最後一章講到八九十年代改革派領導人的「還債」情結,有東方情懷,但部份實證已經過時,作者如果能踏實的在大陸在生活幾年,可能會更接地氣兒。
评分对中国模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不再局限于口号。
评分本书主要是以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当下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分析其中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式。论据充实,论点清晰。尤其将社会中各种因素并置一起考虑更显作者功夫。比起天天看微博和什么五毛、左右互骂实在是有营养太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