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正如导言中所说,“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
其实也谈不上。就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加上自杀论和社会分工论。用英文写得我真是累死累活的。像本科生写的,适合高中生阅读…… Just like Marx and Weber, Durkheim also lived in a period of transition. However, unlike the other two who focus on the driving force...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读过一小部分,很吃力,但有收获。
评分2016已读54。不得不承认读得比较累,读到第三部分的“仪式”直接跳到结论部分勉强读完。涂尔干的思想实在博大精深,以至于任何对其思想观点的总结概括都有简单化的嫌疑。开篇就对泰勒等人的“泛灵论”和弗雷泽等人的“自然崇拜学说”加以犀利批判,引出作为最初级宗教的图腾崇拜。之后又吊人胃口地指出图腾崇拜中的某种“宗教力”是宗教之起源。最后真相大白:“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那是因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牛逼闪闪。。在结论部分,涂尔干对于宗教和科学的思考相当深刻,认定“两者间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解释了宗教观念孕育理性思维的过程,指出“对科学的信仰与宗教信仰并无本质不同”,两者均依赖集体作用,实现了对全书观点的完美升华。想到这是一本1912年的著作,对此我只能长跪不起。
评分涂尔干与康德。
评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马克思的精神气质是“盗火的普罗米修斯”,韦伯是“出征的浮士德”,涂尔干就是“归家的奥德赛”! 他的原始宗教研究真的指引着一条不断返回人的存在的家的归途。就像海德格尔是唯一一个讨论家的西方哲学家一样,涂尔干在原始宗教里看到的社会存在,也是现代人不断丢失的“存在的家”。不过,涂尔干也没有那么“怀旧”,他总是试图超越宗教,追寻更加永恒不变的“神圣社会”。只要人类生活之洪流滚滚向前,在宗教外衣下显现的社会就始终鲜活如初。从这一点看,涂尔干有的就不只是温暖,他比马克思的革命气质更实在,比韦伯的悲剧命运观更有生命力。
评分高山仰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