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的一生》内容简介: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1940年迁居首都波哥大,1947年进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担任《观察家报》记者。1955年因连载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难而被迫离开哥伦比亚,担任《观察家报》驻欧洲记者。1960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
1961至1967年,马尔克斯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1975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而举行文学罢工,搁笔5年。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担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1982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1999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2004年始出版新作《忆我忧伤妓女》。
马尔克斯一生获奖众多,包括1969年《百年孤独》获法国最佳外国作品奖,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1972年获拉丁美洲文学最高奖──加列戈斯文学奖,1981年获法国政府颁发荣誉军团勋章,1982年登上文学殿堂高峰──获颁诺贝尔文学奖、同年也荣膺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
马丁是马尔克斯认定的官方传记作者,在15年的研究期间,他们经常见面、访谈,本书经过马丁17年的努力后终于出版。马丁访问了包括古巴领袖卡斯特罗、西班牙前首相菲利普•冈萨雷斯、数任哥伦比亚总统、作家卡洛斯•福恩特斯、略萨和阿尔瓦罗•穆提斯在内的数位名人。他还访问了马尔克斯的妻子、儿子、母亲、弟弟妹妹、经纪人、译者、大部分好友及工作上的伙伴(包括批评者)。《马尔克斯的一生》传记资料之丰富、水平之高,令其他传记作家自叹弗如。
杰拉德·马丁是匹兹堡大学现代语言学院教授,也是国际早期美洲文学协会的主席,作品包括《穿越迷宫的旅程》(1989),评论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1992)和《总统先生》(2000)。他的重要研究,多次刊载于剑桥拉丁美洲历史期刊上。
第一次读《百年孤独》我还在上初中,从家乡当地的图书馆里借了一本破损、折页并且还有翻看次数太多才有的怪味的书,但是就是那个句子——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下午。一下子吸引了我,绝对不是跟风,这个“许多...
评分对马尔克斯影响最大的两位作家分别是卡夫卡和海明威。后期包括马克吐温、陀思妥耶夫斯基、 福克纳、黑塞、托马斯·曼、多斯·帕索斯、塞万提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夫、笛福、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川端康成、 马尔克斯生于1927年3月6日早上九点钟。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位私生子...
评分我读马尔克斯 笔者读《百年孤独》已是很多年前了,那个时候读的哪个译本已经忘了,那本书也早已不在,不知是转让还是遗失,但大约是时间太早的缘故,译本不十分理想,也有可能是没有作好充分的阅读准备,这也是文学人及诗人需要有一个圈子之故,先是有人读过以后,提到某个重...
评分不喜欢像写文章一样写书评,我喜欢罗列123。 1,中西方文化差异难以避免。作者详略轻重剪裁,我有点不得要领,不敢贸然说人家写得不好,暂且归于中西方人文化习性不同。以及翻译得始终不够味儿,生涩作做,读得挺累。 2,传记到底该怎么写?我并不知道,本书作者的写法或许是...
评分不喜欢像写文章一样写书评,我喜欢罗列123。 1,中西方文化差异难以避免。作者详略轻重剪裁,我有点不得要领,不敢贸然说人家写得不好,暂且归于中西方人文化习性不同。以及翻译得始终不够味儿,生涩作做,读得挺累。 2,传记到底该怎么写?我并不知道,本书作者的写法或许是...
其实只读了两部,至马尔克斯写出《百年孤独》而止。感觉作者是一个很八卦的人。不知是文本本身还是翻译的问题,这本书读起来总觉得很涩。但作者花了17年的时间为这些这本书做准备,看得出来厚厚的一本背后其实有比它厚的多的内容支撑。作为研究马尔克斯的专书是不错的。
评分人名翻译太混乱了!所以有能力还是看原文吧。
评分这本书真的挺厚,翻译的也一般般,但读起来还是很有趣,一个星期就读完了。当然,这本书的最佳背景仍然是读过《百年孤独》。其实,小说与作者自己的经历相比,精彩程度要逊色很多。
评分这本书居然有五十五万字!!我居然读完了!!看完这本书能更好地理解百年孤独吧,总而言之,今年能读完百年孤独而且觉得还蛮好看真是我阅读上的一大突破,应该细说一笔。这本书看完就只想感慨:天哪这才是一生啊!!
评分读完整本书,仍然很难认识真正的加西亚加尔克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