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学述论稿

民国史学述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謝保成
出品人:
页数:437
译者:
出版时间:2011-10
价格:4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0073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史學史
  • 谢保成
  • 民國史
  • 历史
  • 民国
  • 謝保成
  • 民国史学述论稿
  • 民国史
  • 史学
  • 学术研究
  • 历史文献
  • 中国近代史
  • 史学思想
  • 学术史
  • 历史研究
  • 民国时期
  • 史学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论述的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近现代(1901-1949)中国史学,在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界出现了许多大师级人物,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顾颉刚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史学无论在史学观点、史学方法、史学流派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叙论
一、史学发展线索
二、“最纠纷”之古史
三、关于“历史哲学”
四、应注意的问题
上编
第一章 旧体史书编纂
第一节 贯穿民国的一桩修史公案——《清史稿》
第二节 列为“正史”的《新元史》
第三节 “不囿有元一代”的《蒙兀儿史记》
第四节 列入“十通”的《清朝续文献通考》
第二章 本土文化遗存发见与“国学”、“国故”之争
第一节 民国前期重见天日的本土文化遗存
第二节 “国故”、“国学”之争
第三节 与清末“国粹”、“国学”之争的差异
第三章 打破上古史系统的“古史辨”
第一节 “层累”说的提出
第二节 最初两个回合的交锋
第三节 赞许、批评与应答
第四章 “寻伪之所出,通类例所在”的“古史新证”
第一节 王国维的学术道路
第二节 《观堂集林》见证的卓著成就与杰出贡献
第三节 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
第五章 流派纷呈的史学论与史学方法论
第一节 中国史学论
第二节 中国历史方法论
第三节 梁启超及其历史研究法
第六章 新体史书涌现
第一节 通史编写
第二节 断代史举要
第三节 专门史著述
下编
第七章 社会史论战及其对史学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第二节 《读书杂志》及其后的论战
第三节 影响与启示
第八章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就与功绩
第一节 傅斯年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
第二节 历史语言研究所之旨趣
第三节 “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第九章 上古、中古研究
第一节 古史论辩的深入与拓展
第二节 由“专重考据”转而“趋重实用”的陈垣
第三节 “求本国学术之独立”的陈寅恪
第十章 几种“历史哲学”和历史观
第一节 不断变换的“哲学”
第二节 以生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相对论
第三节 “偏于‘统相’摄绎”的“文化形态观”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骨干队伍与基本框架
第一节 “开辟草径”的郭沫若
第二节 骨干队伍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初步发展
第十二章 史书撰著与历史文献整理
第一节 通史编著
第二节 断代史研究
第三节 近代史著述
第四节 中外关系史与世界史编写
第五节 史学史代表作与历史文献整理
基本书目(60种)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3.5颗星。 详主略次,以史著为中心,注重线索,勾勒出以王国维为代表之史学与新史料结合、梁启超为代表之史学与现实结合的两路向,前者之脉络归流于史语所群体的学术研究,后者之脉络走向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此为史学两大主干;外此,有偏重史学与史料关系之史学,以陈寅恪、顾颉刚、陈垣为代表,成绩卓著。有偏重历史哲学,以朱谦之、常乃德、林同济与雷海宗为代表,以“文化”或“生命”观念发挥主体意识,“创造过去”、服务现实,谢氏对此评价不高。 肯定郭沫若之学术处,并不拔高,以钱穆归入文化生命观确有偏颇;述唯物史观得失并无不妥,述稿体例的确粗疏,缺乏对民国史学的深入挖掘;而强调史学求真的精神则为中肯,也颇有自己的观点;前论缺少学术史梳理,行文引用也尚时有误处。非绝佳之作,了解民国史学还算可读。

评分

知道了作者的职位,不难推断何以如此行文和立论。罗列材料不要紧起码可以免了后人查找,但歪曲基本史实连罗列材料的都不如。

评分

知道了作者的职位,不难推断何以如此行文和立论。罗列材料不要紧起码可以免了后人查找,但歪曲基本史实连罗列材料的都不如。

评分

3.5颗星。 详主略次,以史著为中心,注重线索,勾勒出以王国维为代表之史学与新史料结合、梁启超为代表之史学与现实结合的两路向,前者之脉络归流于史语所群体的学术研究,后者之脉络走向社会史论战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此为史学两大主干;外此,有偏重史学与史料关系之史学,以陈寅恪、顾颉刚、陈垣为代表,成绩卓著。有偏重历史哲学,以朱谦之、常乃德、林同济与雷海宗为代表,以“文化”或“生命”观念发挥主体意识,“创造过去”、服务现实,谢氏对此评价不高。 肯定郭沫若之学术处,并不拔高,以钱穆归入文化生命观确有偏颇;述唯物史观得失并无不妥,述稿体例的确粗疏,缺乏对民国史学的深入挖掘;而强调史学求真的精神则为中肯,也颇有自己的观点;前论缺少学术史梳理,行文引用也尚时有误处。非绝佳之作,了解民国史学还算可读。

评分

与王学典相比,谢保成差的何止一星半点。首先是治学态度有违价值中立,对郭沫若百般维护,对钱穆各种歪曲。其次史实梳理经常遗误,如称金毓黼的《宋辽金史》是民国唯一一部宋代断代史,明显睁眼说瞎话。方建新《20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都不参考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