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Richards Yates,1926-1992)是“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作品有《革命之路》、《十一种孤独》、《复活节游行》、《恋爱中的骗子》、《好学校》、《年轻的心在哭泣》、《冷泉港》等。耶茨作为二十世纪中叶的美国主流生活的忠实记录者,批评家们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革命之路》甫一推出即获成功,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耶茨的作品曾获《纽约时报书评》、《君子》、《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好评,有四本小说入选“每月一书俱乐部”。此外他还拥有一大批作家拥趸,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如库尔特·冯古内特、安德烈·杜波依斯,他的作品也影响了许多作家,如雷蒙德·卡佛,他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迈克尔•达文波特是个从二战欧洲战场退伍的年轻人,踌躇满志,梦想成为诗人、剧作家。他清高,为艺术而活,不愿染指妻子的钱,可还是得为一家商业杂志撰文来维持他的写诗爱好。妻子露茜异常富有,却一直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只觉得别人似乎都比她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眼看着别人功成名就而自己却仍默默无闻,这对夫妻的焦虑与日俱增。他们过去的幸福生活也被私通与孤立所吞噬,而他们自以为已经逃离的单调生活如同梦魇一样挥之不去。在这部小说中,耶茨再次选择了他最为擅长的破碎的美国梦为其主题,用现实的重锤敲碎了梦想的天真,带来难以比拟的钝痛。
全书看完,才松了一口气,同时又感觉沉了下去, 我们年轻,无所恐惧,别无所失 我们年老,无所恐惧,别无所失 漏掉的中间一段,我们会怀疑、幸福、悲伤,恐惧、逃离,得精神病,一个人独居,疯狂,失去自己,得到他人,再失去,得到失去得到失去,有时候像...
评分 评分一本无聊至极的书,主人公拼命的酗酒,滥交,什么水平都没有,还想这写作。第一部作品就是垃圾读物。 既然发现自己不是这个料还不去主动脚踏实地的生活还一天到晚做梦,不懂得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拼命的去消费自己的青春。 人以群居物以类别,他的朋友圈全是一些好高骛远,浪...
评分记得荞麦在荐书时说过,文艺青年读《年轻的心在哭泣》,会内伤。不过依照现在的形势,你问个真正读书的:你是文艺青年吗?他会说:你才文艺青年!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所以,不是文艺青年的读者看完小说会有什么感受呢?大概只需要一句吐槽“不作死就不会死”吧,简单粗暴。 ...
评分And the terrible thing, lucy, is how easily idleness and wate can become a way of life.
评分太近太具体了,甚至连它嘲讽的鸡汤都和现在的那么像。原来21世纪也才十三年而已,并没有走出太远。不过个体的困境在东方这里好像总是慢半拍,渐渐不管有产无产,这种资产阶级式的现代生存焦虑和欲望绑架才是真正使这个世界扁平化起来的东西。小说最大的亮点是对人物心理意念的捕捉非常细致准确,印象深的比如,作为男作家竟然能触及到一些连女性自己都难察觉的思绪习性(尤其在无聊的,并不起战略作用的笔触上)。但整个叙事的遗憾或许可以借用一句内文:”你有没有发现,当别人说他们哭得有多伤心,哭了有多久时,你对他们的同情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总之,若小说只止步于这样的,那还是适可而止吧,自己扇自己巴掌的生活已经够了,不需要多一面镜子,最硌手自怜,不甘大限的镜子。
评分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很想把赫尔曼·黑塞的这句话送给这本书里所有的男男女女。这些自己毁了自己生活的人,却倒过来指责生活毁了自己。
评分拖拉2个多月才看完,看Richard Yates的书实在不容易,带入感太强,总会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大LOSER,不过看菲茨杰拉德就很容易,尽情幻想自己是女主角就好了。
评分跟《革命之路》类似,志大才疏的男人和不满现状的妻子,以及终成悲剧的婚姻。耶茨的男主角身上太多自己的影子,渴望成为菲茨杰拉德的男人们,写啊写,写啊写,时光荏苒,收获的仅仅是婚姻失败、酗酒、孤独终老。读多了耶茨的书,心态会很灰:我们写作,我们画画,可如果,仅仅是如果,我们并没有自己所以为自己具有的天分怎么办?这本小说读得前所未有地慢,和对自己的质疑有关。他塑造为配角的女人们多光芒四射的,像《革命之路》里的那个妻子,以及这本里的露茜、戴安娜、萨拉。《复活节游行》里的妹妹也不错。看来写作的时候,与其投射自己的影子进去太多,不如彻底抛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