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格》原著初版于1894年,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邃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史密斯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100多年前的中国人形象,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也有天生的褊狭、固有的缺点,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今天的中国人是否还在延续着这些特征,又发生了哪些鲜明的变化,读完《中国人的性格》在对比之中你就能发现答案。
(写于2012-07-11,现转载于此) 我就知道,最后的归结肯定是上帝,这逃不开史密斯牧师的身份。 其实书中的很多东西在多年来不同课堂上,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已经不停的批判过无数次了。还有鲁迅的多篇文章,诸如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不守约...
评分译者在每一篇之前都要写上一段蛋疼的点评,歌颂我中华民族有着如何的美德,大概译者认为原著中内容有辱我中华美德。 比如第25篇《诚信的缺失》,译者写道:“中国式的表里不一是一种含蓄的智慧的表达方式,西方人并不能理解。”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本书原本就是探讨彼时国人...
评分译者在每一篇之前都要写上一段蛋疼的点评,歌颂我中华民族有着如何的美德,大概译者认为原著中内容有辱我中华美德。 比如第25篇《诚信的缺失》,译者写道:“中国式的表里不一是一种含蓄的智慧的表达方式,西方人并不能理解。”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本书原本就是探讨彼时国人...
评分译者在每一篇之前都要写上一段蛋疼的点评,歌颂我中华民族有着如何的美德,大概译者认为原著中内容有辱我中华美德。 比如第25篇《诚信的缺失》,译者写道:“中国式的表里不一是一种含蓄的智慧的表达方式,西方人并不能理解。”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这本书原本就是探讨彼时国人...
评分(写于2012-07-11,现转载于此) 我就知道,最后的归结肯定是上帝,这逃不开史密斯牧师的身份。 其实书中的很多东西在多年来不同课堂上,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已经不停的批判过无数次了。还有鲁迅的多篇文章,诸如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不守约...
几乎每个例子里都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确实比较精辟。
评分写的有点太尖刻了,受不太了
评分书中对中国人很多性格的总结还是比较符合现实的,但作者的很多评价以及举例都过于狭隘,很多一看就属于小道消息,不必当真。
评分像在读历史 不过 就像狗改不了吃屎 有些东西真改不了
评分100多年前的书,当时的外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然而100多年后来读,发现还是那么准确,中国人认不清自己的问题真的是世世代代传下来了,书中犀利的剖析了,现在的人也一样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