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我》内容简介:一份来自风暴中心的珍贵记忆,一种直面社会灾难的内心独白,“文革”狂飙从他身处的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突起,他成了第一批被“革命”者。他慨叹曾经风暴中心的“显赫人物”墨如金,不愿面对这段历史,因此把自己的记忆和盘托出。但这里没有个人的恩怨悲戚和愤怒疾言,有的是他亲历的历史细节和对过往烟云的理性追问。他就是被誉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者”于光远。
于光远,生于1915年。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长期做青年工作、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管理工作。1949年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政治教育处副处长、科学处处长,中共中央科学小组成员,国家科委副主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经济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造诣,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之誉,著述甚丰,截止2005年,连同本书共出版著作78部。计两千余万字。2000年以来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经济学札记》、《于光远短论集(1977—2001)》(四卷本)、《导师与研究生的对话》、《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于光远自述》等。
如果从事科学了 估计作者的造诣更大,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年代选择了不同的路。 进步青年去了延安,比较安逸的学生静心搞着研究 突然发现性格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看完作者的书 想到了顾准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评分如果从事科学了 估计作者的造诣更大,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年代选择了不同的路。 进步青年去了延安,比较安逸的学生静心搞着研究 突然发现性格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看完作者的书 想到了顾准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评分如果从事科学了 估计作者的造诣更大,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年代选择了不同的路。 进步青年去了延安,比较安逸的学生静心搞着研究 突然发现性格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看完作者的书 想到了顾准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评分如果从事科学了 估计作者的造诣更大,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年代选择了不同的路。 进步青年去了延安,比较安逸的学生静心搞着研究 突然发现性格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看完作者的书 想到了顾准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评分如果从事科学了 估计作者的造诣更大,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那个年代选择了不同的路。 进步青年去了延安,比较安逸的学生静心搞着研究 突然发现性格真的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看完作者的书 想到了顾准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一位老人所经历的真实文革
评分小事中见大历史,只是内容太少太浅,范围太小
评分纯粹个人经历,可聊以一读。这个版本字大,排印清晰,还算不错的。
评分小事中见大历史,只是内容太少太浅,范围太小
评分心态算不错的,小儿女部分写的最动情。政治无用,作者更适合去搞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