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蕓,江蘇無锡人,1985年獲得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史碩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西方儲備大學藝術是碩士學位。旅居美國20年。現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迄今發錶的著述有:《巴洛剋藝術》、《20世紀美國美術》、《美國美術史話》、《通過杜尚》、《戈登醫生》(小說集)、《美國浮世繪》(散文集),翻譯《杜尚訪談錄》。
繼翻譯《杜尚訪談錄》之後,作者花費四年時間追索杜尚這位傳奇人物的人生曆程和心靈世界,寫齣瞭這部杜尚的精神傳記,同時描繪瞭一幅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變遷的眾生相。作為藝術傢的杜尚,與西方藝術流派有著密切的關係: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但杜尚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傢,更是一位生活的智者:他引領當代藝術進入瞭革命性的嶄新時代,卻始終韜晦自隱,但開風氣不為師;他的生存態度,他的藝術觀點,他的超然、無我,讓他躲開種種羈絆,站到瞭藝術之上。
我看完杜尚传 整理出来条线 一条是西方当代主义 从野兽派 立体主义 超现实主义 到后来的达达 抽象主义 行为艺术 都被杜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另外一条 就是杜尚的 决裂 独立 然后 把生活 变成一种艺术 看杜尚的生活 就是一个艺术 我沉溺于书中的描写 他活的那么自由 在人群中翩...
評分 評分在杜尚的一生中,野兽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从他身边流过。杜尚就像河流中的一块顽石,不属于任何流派,没有创作的原则纲领。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消除艺术的特殊性,消除他作为艺术家的特殊性,凭一己之力将艺术等同于生活。他以温和随心随欲接受一切的...
評分对生活有太多的执念,仿佛是人类的本能。可惜有所背负,就意味着无法轻松,无法自由,即便能够自我反省,在理想世界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每当回归生活,一举一动中下意识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 识见马塞尔·杜尚这个人,或许会在这个问题上给化解自身心魔,带来一点...
評分大二时,我画的一张插画被一家杂志社拒稿,带给我很大的打击。我在怀疑自身能力的同时,不禁开始思考:到底该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我的作品呢?带着这个枷锁,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小心翼翼地画每一笔画,希望每一笔都可以做到完美,都可以得到别人的赞赏。然而,我发现自己...
題眼抓得好,寫得也放鬆
评分覺得杜年輕時更精彩,同樣的事情放到中晚年就顯得疲怠。唉,難道隻有年輕的底色在的時候,無論做或不做纔能都顯得精彩?
评分王瑞蕓老師是我們那一屆的當代西方藝術史教師,也是華語世界唯一專攻杜尚的學者。所以現在無論我們腦子裏的杜尚如何,都是王老師眼裏的杜尚。
评分作者一直強調杜尚追求“自由”“反規則”,但是基本沒有提及他這種觀點的原因——除瞭對一個轉摺點事件的描述,但這是遠遠不夠全麵的。我很好奇,對於杜尚這樣“無我”的人到底有沒有愛這個概念?其實在我眼中無我就是最大化的有我,他始終不會讓自己深陷入任何一種關係中——其實他是那麼的愛自己,而不是任何一個其他的人。也罷,說愛太沒勁瞭。因為愛本來也就是自私的。
评分著者拋棄瞭西方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收集歸納和演繹,用另外一種方式對杜尚的資料進行剪裁整理,突齣的是他的人格魅力:超然。安靜、收斂、完全不事張揚的杜尚為無拘無束的精神找到“現成品”作為否定藝術的方式。他的“現成品”後來成瞭顛覆整個西方藝術觀念的杠杆,造就瞭藝術史上最大的變革。這是杜尚的能耐,他不急不躁,而且還安安靜靜,卻鍥而不捨地完成一件大事:讓藝術成為非藝術,結果竟然導緻整個西方藝術的改道。任何情況下,杜尚都不曾讓自己在感情上陷入狂熱的狀態。在他身上始終保持著一份冷靜。隨和與冷峻是他生命的兩方麵,他一邊需要接近人,而且善待人,另一邊需要絕對的孤獨,不希望任何人進入他的內心世界。保持距離是他一生的原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