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1929一)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匠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原作以捷克文写成。 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7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亲作《相遇》,原作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生活在别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那是恶劣诗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说家写到那个年代,总是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盲目性,他们写的这些书注定是要失败的。但 是抒情诗人,尽管他们对这个时代也有‘种盲目的激情在里面,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因为我们曾经说过,在诗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断都会成为真理,只要它能让后人以为这的确是经历过的感情。诗人总是如此疯狂地热衷于他们所经历的感情,以至于脑子都冒烟了,呈现出一片彩虹的灿烂景象,监牢之上的奇妙的彩虹。
读完昆德拉德的书,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对书的题目感触非常,以致于读过之后我总是就书题目而产生出许多感慨。惭愧的是,所思所想多数已经背离了原著,成为了我心中独立的部分。但是,这或许也是我衷爱昆德拉德一点原因吧。 读《生活在别处》 亲爱的朋友,不知道你可否思考...
评分98年的北京,那时候我还在迷笛音乐学校上学。为了逃避冬天宿舍里阴冷的气温,我经常跑到京客隆二楼图书角翻上几本杂书看看。有一次在一个不起眼而的架子上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叫《生活在别处》的小说,我承认当时自己只是被书的名字所吸引了,但那种诡异的驱使性却尤为强烈的让我...
评分陆陆续续地读完《生活在别处》,在作者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人性的思考,爱的追求,冰冷的幽默…… ,即使我还是那样的肤浅。 感触可以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在我的内心中,隐隐地激荡着那沉闷的海潮声,像是神灵在召唤。无论是畸形的母爱,抑或放荡却沉重的恋情,都充斥着我的脑...
评分谎言是个不经心的借口,在书的中期,诗人在店外等候的在路途跟踪的在窗外偷窥着的的分明是另一个女人,可是当他下体那另一个生灵苏醒的时候,他却掩盖了事实顺从了红发女人,他顺着她的提问一步步骗她,他告诉她他爱她他想得到她一如她想得到他。这个谎言一直持续到结尾也没能...
你永远无法带我走,不管你是克萨维尔还是雅罗米尔,终归你会选择背叛,背叛一切包括你自己。(看完前面五部都还觉得很一般,最后两部直线提升了书的品味。最喜欢第二部 萨克维尔。)
评分看书的感觉真美好
评分母亲真正的生活不在逼仄的阁楼上,而在与画家幽会的房子里;红发女孩真正的生活不在她男友稚嫩的诗句里,而在中年男人的温存与近似父爱的感觉之中;而雅罗米尔真正的生活也不在与红发女孩的爱情之中,而在投身劳工阶层的虚妄狂欢之中。书中的每个人都试图通过在别处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我,然而却又在这种自我分裂中被伤害,被异化……
评分昆德拉和许多现代派画家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突变的视角,节奏,基调,甚至单列一章的议论。打破原有畅通的故事性阅读体验,非常粗线条的笔触提醒读者,你在看的不是个故事,而是本“人造”的小说。
评分我终于把您给消化了…哎哟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