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法蘭西文化獎最佳外語小說
美國當代重要作家保羅‧奧斯特經典之作
版權售出三十餘國,全球長銷二十餘年
三段追索的故事,改寫了人類對存在的呼求
《紐約三部曲》由三個人物和三件任務組成,跳離了傳統偵探小說的解謎模式,用大膽、聰明的鋪陳,使真相如萬花筒般眩目迷離,藉以探尋身分、認同和存在的難題,開創獨樹一格的小說風格。
〈玻璃之城〉這一切,都從一通打錯的電話開始。匿名小說家化身為偵探,建立多重身分,在城市中追尋等待,然而他等到的卻是……
〈鬼靈〉私家偵探「阿藍」日夜監視對街的「阿黑」,「阿黑」也從對街望向窗外。在監視者與被監視者之間,可能建立什麼樣的聯繫?
〈禁鎖的房間〉范修失蹤了,留下妻兒和作品,任由童年好友闖入他的生活,也一步步走進他謎樣的陷阱……
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 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视为是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1947年生于新泽西州的纽渥克市。在哥伦比亚大学念英文暨比较文学系,并获同校硕士学位。年轻时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不断尝试各种工作,甚至曾参加舞团的排练,只为了“观看男男女女在空间中移动让他充满了陶醉感”。
阅读《纽约三部曲》的三层境界: 一, 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觉得一开始就和书中的侦探一样被人耍了。 二, 渐渐有了头绪,能够领略他的思想,品味其中的意趣,沉浸其中。 三, 觉得被人搞惨了,却没有到高潮。像一场盛大的性爱,但前戏太长,几乎丧失兴致的时候才开始有了感...
评分一、奎恩的红色笔记本——读《玻璃之城》 故事是这样的:那个人叫奎恩,三十五岁,结过婚也曾为人父,但妻儿都死了。他曾用威廉姆.威尔逊的笔名写过悬疑小说,大致上以每年一本的速度出版。生活有规律却单调。每年花上五六个月写小说,剩下时间里做他想做的事...
评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个千个纽约吧。德里罗在《欧米伽点》中模仿松尾芭蕉的俳句写道,“还没有离开纽约,就已经开始想念纽约”。语词乏力,意义空洞,叙事挣扎在边缘,一崩就断,是奥斯特的纽约。同一个名字随意地与不同人物相连,同一个意象无缘由地与不同事件相接。意义是风中的...
评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个千个纽约吧。德里罗在《欧米伽点》中模仿松尾芭蕉的俳句写道,“还没有离开纽约,就已经开始想念纽约”。语词乏力,意义空洞,叙事挣扎在边缘,一崩就断,是奥斯特的纽约。同一个名字随意地与不同人物相连,同一个意象无缘由地与不同事件相接。意义是风中的...
评分这书很特别。 首先,我们起初会认为是侦探小说,但不是。 其次,我们看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后非常期待一个精彩的结尾,但是没有。 这就牵涉到一个对故事的理解范畴上去了: 故事应该是人生的浓缩,还是应该成为人生的片断。 “这故事还没完”,作者是理解成后者。 既然结尾不重要...
我只是觉得还行。第一步不错。第二部太晦涩了,大段大段的毫无内容的心理活动。第三部也不错,印象深刻。总体绝对没有9.5分这么高。
评分非常優秀。
评分我只是觉得还行。第一步不错。第二部太晦涩了,大段大段的毫无内容的心理活动。第三部也不错,印象深刻。总体绝对没有9.5分这么高。
评分后现代的众多关键词中,关于主体死亡这一关键词是最令人不安的,它质疑我们对之最为依赖的那个东西,即我们自己的同一性。有捍卫者站了出来。但这种行为本身也含有令人不安的成分。只要有辩护士的出现,那事情多半是败局已定。尽管对身份迷失的探询难以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这种对身份迷失的问询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身份的迷失也许就是身份的重建,自我的身份就在自己的消失、自己的非存在之中感到自己的存在,消逝的我,这个虚无中的存在,不是柔弱的我,而是经验到自己无所不能的我。扔掉了一种似乎能够给人坚实感和可靠感的记录,抛弃了成为他者的念头,甚至是丢弃自我,我就有可能走出自我的幻觉,重拾自我。
评分非常優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