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林格的这部早期著作是从情致的反命题出发的,抽象与移情的对峙构成了全书的结构,全书的论点和框架均由这个对峙而来。抽象是一个至上的艺术律令,沃林格首先是单纯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这个概念的。至于移情这个概念,沃林格则是从立普斯的美学中吸收而来的,但他与立普斯不同 ,他不认为移情是我们面对对象的审美态度以之为前提条件并始终以其为特征的普遍原则,他更多地是把移情描述为这样一种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仅仅适用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一切以之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和面对这种艺术作品的观赏者的态度,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这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并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且,尤其是由艺术所催发出的东西。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触及到一个纲领性的核心,这不仅是艺术学和美学方面的核心,而且也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方面的核心。
◎出版之后短短十几年内,该书不断得到重新再版和修订,这本著作成了表现主义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学文献。
金城出版社同系列作品还有:
《席勒美学信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33436/
《弗洛伊德论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87860/
《文明的忧思》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7815/
威廉•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1881—1965),德国艺术史家。代表作有《抽象与移情》和《哥特艺术的形式》,前者完成于1907年,是作者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1908年正式出版,后者出版于1911年。两部著作一经面世,就在德国当时的先锋派艺术家,尤其是表现主义艺术家圈子中引起强烈反响。
本书自出版时起,一再重版,影响范围超出德国,波及整个欧洲,被学术界公认为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学文献和理论指南。沃林格后来谈及这两部著作对他学术生涯的影响时说,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他基本仍是《抽象与移情》和《哥特艺术的形式》的作者,他早期著作中年轻人特有的生机与活力似乎淹没了其成熟期所做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王才勇,上海人。法兰克福大学艺术学硕士和博士,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博士后,在欧洲德语国家留学,工作十年有余,深谙德语文化。除国内外出版的有关专著外,在国内出版有译著《抽象与移情》《解释的有效性》《爱之诱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等。
我们更多地所看到的是这样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把特别容易唤起人们功利需求的外在世界得单个事物从其对其它事物的依赖和从属中解放了出来,并根除它的演变,从而使之永恒。 沃林格曾用移情学派的概念解释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形态的美术,认为移情的审美体验特点是:审美...
评分波普尔提及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努力,就是为了说明,形而上学是一堆没有价值的假问题。我觉得其关键问题在于,形而上学研究问题的方式不对,要么是在语言上玩一些文字游戏,要么是利用一些不科学的方法来创作一种理论。本书的作者就是后一种,跟德里达、科利这些人一样,学会了用...
评分最为学习美术史的学生,这本书可谓是必读书,可以极大的受到启发,曾经有同学推荐,我却没有及时读,真是后悔....里面有太多可说的,所以还是推荐大家读一下,不过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读的时候有些句子要想好久才理清楚是什么意思..
评分最为学习美术史的学生,这本书可谓是必读书,可以极大的受到启发,曾经有同学推荐,我却没有及时读,真是后悔....里面有太多可说的,所以还是推荐大家读一下,不过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读的时候有些句子要想好久才理清楚是什么意思..
评分理論篇硬著頭皮啃下去了,大致理順了!一到實踐篇就瞎了!希臘羅馬拜占庭埃及藝術那塊基礎太弱。應該先看李格爾《羅馬晚期工藝美術》,不然又是瞎!要惡補了。。。
评分解决了很多困惑,不过好复杂啊,绕来绕去。另外很大的问题是图文不对应。
评分《抽象与移情》后遗症:如果你心中涌起巨大的不安,只有“这世上唯一完全符合彻底对称法则的圆形”才能让你获得幸福,那么你是抽象派;如果你在“在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奇特对抗和均衡中,展开其特定轨迹并回复到原点,富有生气的线条而构成的圆形“里获得了客观化的自我享受,你就是移情派。
评分关于以平面展现立体的部分,似乎也适用于电影。
评分或许移情理论更适用于艺术欣赏,抽象理论更使用与分析艺术创作。关于原始艺术究竟是出于抽象本能还是由于具象表达技巧的贫乏终归还是一种猜测。唉,对于原始人,我们不是想得太简单就是想得太聪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