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

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作者:薛鳳鏇
出品人:
頁數:343
译者:
出版時間:2010-12
價格:35.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10027499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城市
  • 城市史
  • 曆史
  • 建築
  • 中國曆史
  • 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
  • 社會
  • 文明
  • 中國城市
  • 文明演變
  • 曆史地理
  • 城市發展
  • 文化傳承
  • 古代都城
  • 城市規劃
  • 社會變遷
  • 區域研究
  • 文明進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是難得一見的圖文述說。讀者從中可以發現,曆代城巿的性質、功能、結構,以及整個城巿體係的空間拓展形態和分布,竟是中國文明的演進及其在空間拓展過程的寫照。

薛鳳鏇教授參考瞭大量中國的文獻材料,以及西方相關的資料和發展經驗,將視點時而交錯於曆朝的重大事件、經濟狀況、領土變化、科技和文化藝術的發展、軍事和政治體製的變遷等作為營造城巿和城巿化的動力等細節之間,時而聚焦在中國的獨特城巿觀與城巿演化的特點上,其中不乏迥異於西方觀點的精闢論述,以及從城巿看曆史和文明演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書亦係作者纍積三十年教研經驗的一次專題總結,他精心研製的百餘幀曆代城市地圖,是全書內容的精髓所在,讀者隻要圖文互相參照,自能領悟中國的曆史、文明和城巿發展在世界文明之林中,所透露齣來的獨特個性。

著者簡介

薛鳳鏇 原籍福建,1947年齣生,在香港長大和受教育。他畢業於香港大學,取得地理學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1974-1977年就讀倫敦大學倫敦經濟學院,得博士學位;1977-2007年在香港大學任教三十載。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奠基所長。

薛教授專著及編著共約四十本,國際學術論文逾一百篇,主攻城巿、區域發展、基建和發展策略研究。著作包括:《北京:從傳統國都到社會主義首都》、《中國的大都巿》、《中國區域發展報告》、《香港與澳門》、《香港發展地圖集》等。

薛教授的研究成果體現瞭他融貫西方和中國的學術的觀點與方法,並且多用中英雙語發錶。他對中國曆史和傳統有獨到見解,這可從他的不同著作,特彆是本書體現齣來。

薛教授積極參與香港地方,以及國傢的政治與決策,是第八屆至第十屆全國人大代錶,也是香港特區籌委會,以及多個特區政府谘詢委員會成員。薛教授在香港傳媒時常發錶言論,是個學以緻用,關心傢國大事的知識分子。

圖書目錄

序 言薛鳳鏇1
第一章 中國城市文明的起源及其曆史分期 1
中國文明與城市的土生性3
多元的先民文化5
中國何時跨進文明門檻?10
第二章 由原始村落到仰韶晚期的初城 15
原始文明17
仰韶晚期的聚落21
一、薑寨一期 20
二、大地灣二期 21
三、城頭山初城 22
初城的性質27
第三章 韶山時代的城邦 29
什麼是城邦?31
龍山時代的社會33
龍山聚落和城市37
城市結構和功能42
龍山城邦國44
第四章 夏代:青銅時期的城市文明 47
中國文明最早奠基於夏代49
夏代開拓瞭中國文化新紀元53
夏代的地域空間組織與城市體係55
一、核心地區 56
二、周邊邊遠地區 57
夏代的城市文明58
其他夏代城市63
夏代——奴隸社會封建帝國的開始64
第五章 青銅器的高峰:商代城市文明 63
中國有現存文字曆史的第一個朝代69
商帝國和商文明70
一、仁 君 70
二、新的國傢統治製度 72
三、稅製、貨幣、貿易和法典 74
四、經 濟 75
冶銅技術的發展和傳播75
商的疆域和城市體係76
二裏崗的城鎮體係 77
在都城300公裏內的區域性中心84
沿邊地區的區域性中心85
商的屬地和獨立的方國 89
結論:商代已建立封建特色的中國城市文明的根基90
第六章 由封建社會轉變成工商業城市:周代與戰國的發展 93
曆史的分水嶺95
三代的理想:周王朝及其統治理念97
一、封建製度 97
二、宗法製度,加上祭天地和祭祖先結成一個新宗教(儒教) 98
三、井田製度與城鄉分彆 99
《考工記》與中國城市規劃102
一、規劃的原則、程序以及城市理想結構 102
二、宗 周 110
三、成 周 110
戰國時代:鐵器時代開始—封建被新中央集權所替代111
東周和戰國的新城市文明114
一、臨 淄 116
二、麯 阜 118
結論:中國城市結構的定型120
第七章 秦漢的行政型城市 121
秦開創的新型皇朝奠定瞭中國的概念123
統一大國下的新行政和經濟124
漢代的城市與城市化131
漢代的城市結構135
一、長 安 136
二、洛 陽 139
三、臨 淄 139
四、宛 141
五、成 都 141
六、邯 鄲 141
結論:新型帝國與行政型城市142
第八章 唐代:儒傢模式的黃金期 143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至隋唐的大統一145
唐代政府體製與社會152
唐代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156
一、南方湧現新型大都會 157
二、運河城市 157
三、長江沿岸城市 157
四、東南的海港城市 157
五、行政及軍事重鎮 158
唐代的城市結構158
一、曹魏時都城鄴城 159
二、北魏(北朝)都城洛陽 160
三、六朝(南朝)建康 160
四、長 安 163
五、揚州(中晚唐) 168
結論:成熟和完善地體現瞭中國都城的特點171
第九章 宋代的城市與復興新城市文明 175
中華文明的又一高峰177
兩宋社會的特點177
一、抑軍政策 178
二、文人官僚政治的形成和儒學的復興181
三、商業國傢 183
宋代的城市化動力184
新市民社會的齣現188
一、開 封 191
二、臨安(杭州) 194
三、平江(蘇州) 197
四、明 州 200
五、西夏、遼和金的城市200
結論:中國開始産生城鄉分離200
第十章 明代的城市重建 203
元代是城市的黑暗時代205
明代的軍事和經濟復興211
明代的城市化215
明代城市案例218
一、南 京 218
二、京師(北京) 218
三、臨 清 222
四、大 同 223
結論: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中央集權223
第十一章 清代的城市化:由新儒學到半殖民地 227
清代:中國曆史的分水嶺229
清代前期的城市化:傳統中國的城市文明233
一、城市動力 233
二、區域間貿易的發展 234
三、新儒學的城市文明 237
清代後期的城市化:半殖民地化的城市239
一、對世界霸權的依賴 239
二、列強影響下的城市 243
三、其他現代城市和城市化的空間分布 247
城市案例248
一、廣 州 248
二、西 安 252
三、漢 口 252
四、上 海 254
結論:城市體係和行政體係混閤為一個有機體258
第十二章 現代中國:社會主義下的人民共和國的波動 265
尋找中國問題的解決辦法267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化的特殊價值觀基礎(1949—1981年)269
改革開放前的毛澤東式社會主義城市化(1949—1981年)273
毛澤東時代的城市和城市化278
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279
二、對城市功能的社會主義改造 283
三、城市區域(city-region) 288
四、社會主義的城市規劃和城市空間(土地利用)結構 292
嚮市場經濟轉型:轉型期的中國城市(1981年起)295
深圳案例 302
結論: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304
第十三章 中國城市文明的啓示 309
城市是文明的載體311
真正城市:西方的一些偏見313
城市是文明的産物,不是某種文明的産物314
馬剋思所歸納的四類城市316
一、亞洲類:城鄉的統一性 317
二、遠古類:城市的鄉村化 317
三、封建類 317
四、資本主義類:鄉村的城市化 318
中國傳統的城市文明319
探討中國現代城市的路嚮327
參考文獻 330
齣版後記 336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图片是本书唯一的长处,别的无话可说。作为一本通史,除了罗列材料外,几乎没什么新观点。题目说的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但只是蜻蜓点水,且有八股的味道。一般性的错误太多,有的简直不能容忍,不知是不是校对出了问题。

評分

評分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明与其他世界文明有着许多迥然不同的特质,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文明根植于农业和农村,然而农村却无法成为承载农耕文化的基石,农村的资源往往汇聚于城市之中,城市才是文明的载体,从古至今,城市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周代之前的直接跳過。。。實在興趣不大。。。。

评分

關於考古成果和古文獻資料的歸納很好,隻是讀起來有個疑問揮之不去: 這些城市為什麼齣現在這裏?作者一直強調行政的乾預,就遮蔽瞭這個問題,甚至黃河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也被淡化到難以看見瞭。當然,是好書,開捲有益。

评分

引圖不注明,他人觀點不注明,對文獻不鑒彆

评分

顯然這是作者上課的講稿,因而顯得像一本中國城市史概論,無關的背景講的太多,可以深挖的地方卻又太少。例如對49年後的城市規劃設計,完全可以另成一書。而對古代城市的描述,則將儒傢思想的影響簡單化瞭。當然,本書作為一本簡明的開拓視野的讀物還是不錯的,收錄的大量地圖也蠻有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說,仍然值得一讀。最後,本書至少在迴應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城市”的概念和“哲學”一樣,是否也是西方獨有的?如果不是,如何迴應?

评分

本來打算這個周末好好把這本書讀讀,如果說一開始存在的一點的瑕疵讓我認為是印刷校對的問題,可是連續的bug直接讓我無法認識作者的曆史常識,看瞭下簡介,貌似根本就沒有學習曆史的經曆,牛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