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的接续与转化》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蒙香港三联授权,我社今特推出简体字版,但愿对大陆读书界是一种补偿。陈平原先生曾为本丛书香港三联版撰有总序,略述丛书的编选宗旨和出版的因缘际会,无不精妙绝伦,现移用原序中若干隽语,以为简体版弁言,希望于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陈大师的资料没得说的,虽然这不是一个很有趣的讲故事的人。但是,从他的议题出发,开始罗列资料,某方面讲起来,总觉得有点落差。雄心很大,故事却碎,碎到最后,作者也并不想粘起来。还有,比如从文艺复兴说到文学复古,这里面,我个人觉得,逻辑不是很清楚。不过,四篇论文,写作的跨度近20年,却也可以看到陈大师本人的进步。还是给四颗星。
评分知识含量很高,旁征博引,但是感觉有点散,逻辑不够清晰
评分陈平原老师的书,要带着问题意识去看,才会真正得到出人预料而又情理之中的见解。现代文学三十年,话语太喧嚣,非常多声部,迷人又烦乱。只有学力深厚的人,才能拨开云雾,见历史本原。看“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最大的启示是章太炎对六朝文章的评点以及对鲁周二人的启示,还有这鲁周二人对六朝文学利用的不同偏向,对民国文学和文化场的巨大话语影响力。确实在喧闹的表层事件里,勾勒出了一条潜藏而又生生不息的“千年文脉”。
评分主题都非常引人,却读得磕磕绊绊,尤其是前两篇,总觉得像是在读罗志田。大抵是因为条理过于繁杂,不易厘清。如第一篇分述史传和诗骚两个传统的影响,然每一块之中的思路并不明显,材料太细,是以枝蔓丛生。第二篇的文脉更是飘忽不定,复古vs革命之辩证虽大意可明却颇费思量,反倒是桐城选学一节渐入佳境,大有可观之处。吊诡的是,后两篇文平字顺,思辨力却似乎不比前作。然后就是此前读知堂都太马虎了目测不知道漏了多少微言大义……至少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必须重过啊。
评分陈平原老师的书,要带着问题意识去看,才会真正得到出人预料而又情理之中的见解。现代文学三十年,话语太喧嚣,非常多声部,迷人又烦乱。只有学力深厚的人,才能拨开云雾,见历史本原。看“现代中国的魏晋风度和六朝散文”,最大的启示是章太炎对六朝文章的评点以及对鲁周二人的启示,还有这鲁周二人对六朝文学利用的不同偏向,对民国文学和文化场的巨大话语影响力。确实在喧闹的表层事件里,勾勒出了一条潜藏而又生生不息的“千年文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