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你以往深以为是的观点。节食能达到减肥的效果吗?戒烟、戒酒能成功吗?你从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方面却无法改变,是自己必须接受的。塞利格曼博士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帮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一条自我提升的最有效途径。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经典作。应该是写于八九十年代,事例略老,但研究成果应该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
评分很多时候我们受悲观解释风格左右,把很多事情悲观化看待,并且归因为不可变的永恒的人格化的,一旦我们这么定位,那么问题就变为无法解决与改变的,从而更加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助感,长久以后后变为习得性无助,即使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去做可以去改变,也会因为悲观的解释风格而深深的束缚着我们,走向痛苦抑郁之路。这种悲观的解释风格在我们儿童时期已经受家人影响而形成稳定,但并非不能改变。当我们再次遇到问题时,观察我们的反应、归因解释,同我们不合理的归因争辩,拿出证据去反驳我们的信念,把注意力集中在事发的多因性、问题可改变、非人格化上,慢慢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怪圈。纠正对自我的过度重视,加强团体活动交流,亦可以帮助他人来寻找人生意义。
评分悲观也好乐观也好都是个人的选择。只是在这个个人主义被无限放大的社会,人常常陷入个人的自怜自哀中,一个劲怨自己怨社会不如学会融入团体为旁人做事,也是重新找到存活意义的方式。即使不能成为一个乐观的人,学会一些乐观的解读方式,于人于己都会有利
评分折服于强大得无可辩驳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设定啊!书中所引例证太符合我的人生经历了,我一向看不起的盲目自信,原来正是乐观者的法宝啊!世界观再次地动山摇!(好想推荐给契诃夫笔下的小公务员阅读学习有没有!
评分既然无助可以习得,那么乐观也可以习得。不同的解释风格影响了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处事待人的思考态度。积极心理学中有个频繁出现的词是意识的歪曲,认为人经常会扭曲对外界和过去记忆的认知,自我其实是最不可信的。悲观者常把坏事发生的起因归结为一种永久难以更改的个人缺陷或体质,却很难认为它们只是特定的短暂。相反好事却是必然靠着运气和旁人的帮助,在人生的轨迹中一闪而过。就如同某位讲成功的作者,认为人得出头必要贵人相帮,靠自己永远也成不了事。我们的语境很看重这种谦卑的表现,无论出了什么果,都得说是别人做的功。然而这种表现对悲观者来说,却是一种需要转变的解释风格。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可试着培养“道德慢跑”,做不太舒服却对我们长远有好处的事,放大公众意识缩小自我,因为自我本身无论再庞大,也不能帮助树立起人生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