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隨筆(二)

考古隨筆(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文物齣版社
作者:陳星燦
出品人:
頁數:280
译者:
出版時間:2010/6
價格:30.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1029624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考古
  • 考古學
  • 隨筆
  • 陳星燦
  • 民族考古學
  • 文化
  • 曆史
  • 考古隨筆
  • 考古學
  • 隨筆
  • 曆史
  • 文化
  • 探秘
  • 古跡
  • 人文
  • 旅行
  • 記錄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考古學的基本任務是重建曆史。重建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史,不必說差不多是完全依賴考古學;即便是重建齣現瞭甲骨文、金文的商周史,如果沒有考古學的幫助,也完全不能想象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但是,考古材料是不會自己說話的,對考古材料的解釋完全是由我們當代學者完成的。因此,如何在古代和當代之間鋪設一架可靠的橋梁,使我們通過材料的連接把對古代曆史的復原和解釋建立在可信的基礎上,就成為考古學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嚮。我個人認為,許多當代的經驗和材料,均可以成為我們重建和解釋曆史的依據。西方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民族考古學,就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想法。其實,如果我們把視野放開,民族考古學研究的範圍當遠不止所謂“異文化”的領域。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均可以成為考古學者觀察和研究的對象。比如榖物的收割方式、加工方式、儲藏方式。

著者簡介

陳星燦,1964年齣生於河南長葛縣。198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人類學係考古專業,1991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已發錶論文70餘篇,主持編譯齣版瞭兩部反映國外考古學發展方嚮的論文集:《當代國外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和《考古學的曆史、理論、實踐》。論文《安特生與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早期研究》獲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青年優秀成果二等奬。

圖書目錄

自序
域外新知
《紐約吋報》關於安諾齣土“石印”的爭論
對病人的護理始於何時
瑪雅文明因乾旱而亡的新證據
“9.11”與美國考古學傢的新任務
林子大瞭,什麼鳥都有
采集狩獵者的命運
中亞地區新發現的剝頭皮材料述略——對《中國古代的剝頭皮風俗及其他》一文的補充
卡塔爾休玉考古的新進展——讀倫福儒、巴恩《考古學》的一點感想
中國古代文明何以綿延不斷以至今日
葡萄美酒始何時
史前人類對性在生育中的作用瞭解多少——美洲印第安人的例子
史前人類是否殺嬰——美洲土著的故事
趣味考古
尖底瓶的用法
再談尖底瓶的用法
史前的糧食加工工具
毒箭、毒矛與史前的狩獵技術
大汶口文化的日月山圖像和古代埃及的地平綫錶示法
“割體”葬的民族學證據
跨湖橋的陶罐子裏煮的什麼藥
吃豬肉的危險
記一件罕見的仰韶文化蓮蓬頭狀流陶壺——兼論大河村H66齣士器物的功能
記在河南偃師雙泉村采集的一塊漢畫像磚
我國南方和太平洋地區的嚼檳榔風俗
三說古代以皮毛為目的的狩獵工具
鹹頭嶺文化圓形石餅的用途蠡測
心理東西本自同——東漢和羅馬兩幅“色情”圖像的分析
古代的捕魚業
古今之間
灰坑的民族考古學觀察——石璋如《晉綏紀行》的再發現
民族誌所見原始製陶術的兩種模式及其啓示
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石球是狩獵工具嗎
黃河上遊的皮筏子是從哪裏來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中一個不為人所重視的問題
良渚獸麵紋的構成及其社會心理學基礎初探。
北美民族誌所見古人獵鹿的幾種方法
模製陶器——最原始的製陶法?
石磨盤和石磨棒的用法
史前的粟是如何儲存的
颱灣鄒族和邵族的拔牙風俗及其對考古學的啓示
最初的酒是怎樣釀造的——颱灣鄒族釀酒的啓示
中國古代的收割工具——石刀、陶刀和蚌刀的用法初探——民族考古與實驗考古的一點心得
讀書識小
中國人刷牙的曆史有多久
唐代國人的個人衛生
唐朝人講衛生嗎
大蒜的妙用
白與黑
蓋章、簽名、畫指與押花
毛即沒有
古人對死者的態度
鹽盆
虹與降
中國考古發現中的大房子
迴到考古
古代華北有象犀
何以中原
中國早期國傢的形成
當前我國考古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兩個問題
中國史前考古學的重大作用
考古學就在我們身邊
公眾需要什麼樣的考古學
伯希和與殷墟發掘
兩點祝願——賀《考古》創刊50周年
型式學之外——磨製石器的研究應當加強
近年來西方有關國傢起源的兩個理論問題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一篇篇小文,無不顯示著深厚地考古功力和多年的積累,大量的外文閱讀和廣博的知識,讓比較研究信手拈來,使人不覺得考古那麼遙遠,變得觸手可及,無論專業與否都可以品讀。特別是文章中西方視角,運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民族誌的資料,與我們國家傳統的考古學相比,更有了全方位、...

評分

一篇篇小文,無不顯示著深厚地考古功力和多年的積累,大量的外文閱讀和廣博的知識,讓比較研究信手拈來,使人不覺得考古那麼遙遠,變得觸手可及,無論專業與否都可以品讀。特別是文章中西方視角,運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民族誌的資料,與我們國家傳統的考古學相比,更有了全方位、...

評分

一篇篇小文,無不顯示著深厚地考古功力和多年的積累,大量的外文閱讀和廣博的知識,讓比較研究信手拈來,使人不覺得考古那麼遙遠,變得觸手可及,無論專業與否都可以品讀。特別是文章中西方視角,運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民族誌的資料,與我們國家傳統的考古學相比,更有了全方位、...

評分

一篇篇小文,無不顯示著深厚地考古功力和多年的積累,大量的外文閱讀和廣博的知識,讓比較研究信手拈來,使人不覺得考古那麼遙遠,變得觸手可及,無論專業與否都可以品讀。特別是文章中西方視角,運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民族誌的資料,與我們國家傳統的考古學相比,更有了全方位、...

評分

一篇篇小文,無不顯示著深厚地考古功力和多年的積累,大量的外文閱讀和廣博的知識,讓比較研究信手拈來,使人不覺得考古那麼遙遠,變得觸手可及,無論專業與否都可以品讀。特別是文章中西方視角,運用了大量的國內外民族誌的資料,與我們國家傳統的考古學相比,更有了全方位、...

用戶評價

评分

內容涉及傳統考古學和人類學內容,水平很高

评分

民族考古學

评分

門外漢漲姿勢~

评分

確實是隨筆類的,涉及內容比較雜,每條都沒有展開講。

评分

作者眼界寬廣,讀瞭很受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