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解釋學

儒學解釋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李幼蒸
出品人:
頁數:949
译者:
出版時間:2009-11
價格:136.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11292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李幼蒸
  • 思想史
  • 儒學
  • 國學
  • 倫理學
  • 哲學
  • 解釋學
  • 文化史
  • 儒學
  • 解釋學
  • 中國哲學
  • 傳統文化
  • 文本詮釋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哲學史
  • 經典
  • 詮釋學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包括《曆史捲》、《精神捲》。本書按照現代跨學科方法論(解釋學和符號學),對中國倫理思想史進行瞭全新闡釋,主要目的是通過區分封建主義曆史製度(儒教)和人本主義思想(仁學),突顯中國仁學倫理學具有的時空普適價值。

本書認為,在古今中外不同學術語境的辯證互動中,中華曆史文明顯示齣特有的仁學人本主義精神。這種仁學人本主義倫理學,由於其人性經驗普適性、非形上學傳統以及非神話性,具有協調世界上(以各種神話和超經驗性邏輯為基礎的)不同信仰傳統的理性潛能。

著者簡介

李幼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中心特約研究員,國際符號學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跨文化倫理學研究。

作者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獲得德國大眾汽車基金會中國部長達5年的計劃資助,完成和發錶瞭麵嚮西方讀者的兩捲本英文著作《中國倫理學的解釋學研究》。1998年起,作者在原思路下,重新設定瞭麵嚮中國讀者的全新寫作計劃。其頭期部分已於6年前以《仁學解釋學》為名齣版(朗朗書房)。《儒傢解釋學:重構中國倫理思想史》作為該書的“姐妹篇”,卻是以多於該書數倍的時間和準備完成的。特彆是在傳統文獻學的準備方麵,遠遠超過當初英文寫作的規格。

雖然作者早先的專業為西方哲學,但近15年的主要工作均鋪伸於“國學”領域(這是作者在國際符號學界倡導跨文化符號學工作的一部分),並在國內文史哲國學界發錶瞭重要的階段性作品。

圖書目錄

《曆史捲》目錄:
導論 本書分析原則概述
一、曆史和史學
二、解釋學和符號學
三、儒學和仁學
殷商編 字跡和史事
序 考古史料和文獻史料的關係
第一章 遠古史實和史料類型
一、遠古史實和文字記載
二、記載類彆和文本復雜層級
三、文本敘事和曆史真實
四、考古學與史學的關聯
第二章 三代傳說和考古學證明
一、古史傳說和神話
二、夏朝的存在:考古學和文獻史學的關係
三、夏代存在與否之討論
四、“古史辨派”與夏朝存在論
五、“古史辨派”與三皇五帝傳說
六、古史學的科學目的
第三章 甲骨文和殷商史研究
一、蔔辭學和商代史
二、蔔辭語言及功能
三、商史學術身份及殷世係觀念
四、晚商蔔辭不是曆史檔案
第四章 二重證據法問題(1):考古學和曆史學
第五章 二重證據法問題(2):蔔辭學和世係錶
第六章 殷商史和《殷曆譜》
第七章 殷商史實問題
第八章 殷商史認識論總結
兩周編 文本和曆史
序 先秦和秦後:古典史學之結構性分界
第一章 先秦史料的構成
第二章 商周金文
第三章 西周文獻與銘文的關係
第四章 先秦史書(1):《史記》中的古史料
第五章 先秦史書(2)
第六章 先秦史書(3)
第七章 東周史料的構成
五經編 經典和製度
序 傳統詞語的現代使用法說明
第一章 兩漢“五經係統”的建立
第二章 《易經》
第三章 《春鞦經》
第四章 《詩經》
第五章 “禮經”
第六章 《書經》
第七章 “五經”文本製度和儒教意識形態
第八章 經學學術形態
正史編 史事和統係
序 史學學科分類法與正史學
第一章 儒學史學的性質和功能
第二章 《史記》作為正史原型
第三章 正史製度和意識形態功能
第四章 儒學整體史觀的發展:《資治通鑒》和《文獻通考》
第五章 正史話語的“復閤聲部”:儒學和仁學
第六章 儒傢史學的“實學”思維傾嚮
本編小結儒學史學和仁學思想
《精神捲》目錄:
先秦編 思想和派彆
序 “儒”的字義變遷
第一章 儒教製度和思想派彆
一、曆史自然和人性自然
二、秦漢集權政治製度的建立
三、先秦思想傢派
四、“儒”和儒傢
五、先秦思想派彆的相互融通性
第二章 先秦思想和書寫文化的形成
一、儒教社會作為儒傢思想文獻産生的環境
二、先秦文本的功能類彆
三、“文本寫作”的形成:戰國時代
四、先秦文本例證:《論語》和《孟子》
五、先秦思想之典籍
六、兩漢造書時代和先秦書寫文本
七、“先秦諸子”例:《老子》和《莊子》
八、曆史文本的能指和所指
第三章 先秦思想派彆作為思想傾嚮型式
一、中國古代曆史中派彆的名稱、身份和構成
二、思想派彆身份和融閤關係:
先秦原型和秦後形態
三、型式(一般)和因素(成分)
四、先秦陰陽五行思潮
第四章 先秦三大思想派彆:兩種分類法
一、孔孟仁學派彆
……
第五章 曆史角色的人格和行為傾嚮
第六章 仁學與儒學:解釋學的五重對立
第七章 儒教製度、先秦學派和仁學
第八章 儒學和仁學的“分界隱圖”
第九章 先秦子書和漢代雜傢
第十章 儒教社會和仁學作用
第十一章 儒士的身份和人格
理學編 倫理和性理
序 理學作為仁學本位之迴歸
第一章 北宋理學的産生
第二章 宋代易學和形上學
第三章 兩宋理學的仁學朝嚮性
第四章 硃熹理學的二次“集大成”
第五章 四書係統的構成和功能(1)
第六章 四書係統的構成和功能(2)
第七章 理學和仁學:儒學內在的張力
第八章 兩宋理學和辨異端
南宋編 詩學和殉義
序 危難情境和倫理詩學
第一章 兩宋理學和南宋文化精神
第二章 唐宋文學性格的差異
第三章 詩學和主體意誌
第四章 仁學意誌和文本形態學
第五章 格律詩和倫理詩學
第六章 南宋倫理詩學
第七章 倫理英雄主義傳統
第八章 南宋精神解釋學
浙東編 實學和誠學
序 浙東思想傳統和陽明學
第一章 陽明心學
第二章 良知學和誠學的發展
第三章 東林書院運動
第四章 死節的分類
第五章 清初氣節現象型例
第六章 明清實學和宗羲學
第七章 明清實學和浙東思想
第八章 浙東思想和曆史誠學
第九章 誠學作為仁學意誌學
尾聲:實證學和倫理學
引用書目
校後餘論:思想史研究和新仁學方嚮
校後補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把所謂國學的那些不牢靠的根基都清掃瞭一遍。

评分

把所謂國學的那些不牢靠的根基都清掃瞭一遍。

评分

迴歸國學或中國式學問幾乎成瞭每個學有所得的中國學人的命運。就連翻譯結構主義、羅蒂等人的資深學者李幼蒸也不能“免俗”,當然落葉總要歸根,對一生夾雜在中國思想與西方學術的曆史境遇也該做齣一定的總結,當然如果還能有融貫中西自成一傢的野心就更應該嘗試一把瞭。

评分

迴歸國學或中國式學問幾乎成瞭每個學有所得的中國學人的命運。就連翻譯結構主義、羅蒂等人的資深學者李幼蒸也不能“免俗”,當然落葉總要歸根,對一生夾雜在中國思想與西方學術的曆史境遇也該做齣一定的總結,當然如果還能有融貫中西自成一傢的野心就更應該嘗試一把瞭。

评分

這種書還再版啥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