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的朋友》(1864-1865)是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用巨大的垃圾堆来作英国社会的象征。象征手法的更多使用和对于小说结构的注意是狄更斯后期小说的特点,表示了狄更斯在小说艺术上的发展。
整体而言,体量足够宏大,小说剧情递进有序,在平缓到乃至无聊时总能添上一剂猛药留住读者,主题达意方面亦清晰明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吗,适应大众读报层次的阅读能力——直白。通过本书体会到扁形人物的妙用——短短时间迅速记忆住某人物特征。 些许遗憾,或许是译者采用...
评分整体而言,体量足够宏大,小说剧情递进有序,在平缓到乃至无聊时总能添上一剂猛药留住读者,主题达意方面亦清晰明了,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吗,适应大众读报层次的阅读能力——直白。通过本书体会到扁形人物的妙用——短短时间迅速记忆住某人物特征。 些许遗憾,或许是译者采用...
评分 评分校图书馆很小,但有不少80年代出版的书,其中就包括这本《我们共同的朋友》。 狄更斯的书,都是好书,全部推荐。 我正拿着他的书的单子,一本本地看呢。
评分He said what I can't tell 学校校长Mr.Headstone墓地求婚的那场,32章,贴过来大家试读一下吧。 She remained standing alone with Bradley Headstone, and it was not until she raised her eyes, that he spoke. I said,’ he began, ’when I saw you last, that there ...
狄更斯很早就看过,看完就忘。倒是记住了它的开头。狄更斯的开头都很有意思
评分带有悬疑性质。不如他早年的作品。
评分狄更斯最后一部完结的长篇小说,明显比之前作品宏大,人物塑造也更加立体,无论是研究家庭、社会、阶级、女性甚至城市。。。都会找到丰富的素材。就是结局未免太“大团圆”了哦,happy ending得我都有点儿受不了了 - 这也是今年读哥特太多的后遗症吧,居然对这种超级符合canon的情节表示不满了。。。
评分2009-99
评分我曾经以为狄更斯是一名祆教徒,概因他的小说中光明与黑暗随影逐形,却又是是如此分明,在他最后完成的一部小说《我们共同的朋友》,却很东野圭吾。切斯特顿曾经紧紧咬住这个书名不放,有彼此的,有相互的,我却喜欢最末一个,相互意味着我们并不是朋友。这部小说最不具有狄更斯风格但是却最最狄更斯的。至于狄更斯的很多小说,都有一种过于强调美德的感觉,正如光明都是从年轻女孩的身上散发出来的。这部小说一开头,打捞死者的船直接把我们载向整个世界的幽狱——年轻女孩划着桨,摇啊摇,从城市的污秽一直摇向人性的邪恶——真可谓大师压卷的良心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