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人類學:地方與空間的視角》是“景觀人類•跨文化的視野”叢書中的一本,是1989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首次“景觀人類學”主題學術會議的成果匯集,是人類學界第一部具有“景觀人類學”分支學科意識與方法論自覺的著作,標誌著景觀人類學這一交叉領域探索的起點,具裏程碑意義。
在書中,12位人類學與藝術史學者提齣景觀人類學研究的概念體係和基本方法,對全球10處田野點展開景觀人類學精彩個案研究,涵蓋從部落社會到現代國傢、從農村社區到城市環境的廣泛主題,涉及景觀與人類活動、社會結構、文化價值和環境變遷之間的關係,揭示瞭人類族群如何能動地與自然互動,進而塑造瞭地方社會的宇宙觀和文化實踐,共同構成對全球景觀多樣性的深刻理解和分析。基於這些跨文化和地理的比較,書中不僅展示瞭景觀在不同文化中的代錶性,也闡明瞭景觀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族群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直接體現。
本書英文版自1995年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以來,對人類學和其他一係列學科的景觀研究産生重要而持久的影響。同時,書中蘊含的豐富民族誌信息和理論的洞見也對當前人們關注的問題和討論做齣瞭貢獻,譬如全球景觀目前麵臨的環境和生態危機等。
★ 主編簡介
埃裏剋•赫希(Eric Hirsch),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商業、藝術與社會學係的人類學教授,長期關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美拉尼西亞的民族誌和曆史,重點研究曆史性、景觀、權力和財産關係等問題,對傳統曆史觀念之外的宇宙觀(神話和儀式)與地方曆史經驗之間的關係尤其感興趣,探討如何闡述包含多種曆史的多樣世界之間的關係。埃裏剋•赫希教授在巴布亞高原的最初研究對象是富尤格人,他考察瞭他們對景觀、神話、權力和儀式的看法及其相互聯係。在這項工作的基礎上,赫希之後又對富尤格人受殖民政府和傳教士的影響進行瞭曆史研究,後來的研究重點是當地礦山對富尤格人土地所有權和文化財産觀念的影響。著有《殖民單元與儀式單元:巴布亞高原人視野的曆史變遷》(1999年)、《巴布亞高原祖靈存在的宇宙論與曆史經驗》(2021年);閤著《人類學的藝術:論文和圖錶》(1999年)、《組織內部:工作中的人類學傢》(2001年)、《交易與創造:美拉尼西亞人的財産守護與刺激》(2004年)、《生育技術:輔助受孕時代的親屬關係》(2005年)、《知道如何知道:田野工作與民族學的當下》(2008年)、《美拉尼西亞人的世界》(2019年)、《順從:妥協下的文化與網絡》(2021年)、《順從:適應下的文化與網絡》(2023年)。
邁剋爾•奧漢隆(Michael O'hanlon),英國國傢博物館民族誌部的原助理館長,1998年起任牛津大學皮特•裏弗斯博物館館長、人類學學院聯閤院長,2015年榮休。研究方嚮是視覺人類學、物化和新幾內亞民族誌,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原地區與瓦吉人區域進行過長期的實地考察。著有《理解膚色:瓦吉人的裝飾、展示和社會》(1989年)、《天堂:描繪新幾內亞高地》(1993年)和《皮特•裏弗斯博物館:內部世界》(2014年),閤編《景觀人類學》(1995年)、《狩獵采集者》(2000年)和《身體藝術與現代性》(2007年)。
★ 作者簡介
莫裏斯•布洛赫(Maurice Bloch)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人類學教授。他的研究方嚮是馬達加斯加的民族誌和認知人類學。著有《從祝福到暴力》《儀式、曆史和權力》和《從獵物到獵人》等。
阿爾弗雷德•蓋爾(Alfred Gell)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人類學副教授,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印度中部進行田野調查。著有《卡索瓦裏人的蛻變》《時間人類學》和《意象纏繞:波利尼西亞的紋身》。目前的研究方嚮是藝術人類學。
彼得•高(Peter Gow)是曼徹斯特大學的社會人類學講師,曾在秘魯和巴西進行田野調查。著有《混血》一書。
尼古拉斯•格林(Nicholas Green)是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和音樂學院的藝術和文化史講師。著有《自然的奇觀:19世紀法國的景觀和資産階級文化》一書。
卡羅琳•漢弗萊(Caroline Humphrey)是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係的講師,同時也擔任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員。研究方嚮是俄羅斯、濛古國和中國北方當代的社會轉型,著有《卡爾•馬剋思式的集體閤作:西伯利亞集體農場的經濟、社會和宗教》一書。
羅伯特•萊頓(Robert Layton)是達勒姆大學的人類學教授。研究方嚮是藝術人類學、原住民權利、社會變遷和社會進化。齣版《烏魯魯:艾爾斯岩的原住民曆史》和《澳大利亞岩石藝術:新的綜閤視野》等著作。
霍華德•莫菲(Howard Morphy)是牛津大學社會和文化人類學研究所的人類學講師,同時擔任皮特•裏弗斯博物館的館長。研究方嚮是藝術和物質文化,以及澳大利亞民族誌。著有《與祖先的關聯》一書。
剋裏斯托弗•平尼(Christopher Pinney)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南亞人類學講師。他曾在印度中部鄉村的産業工人中進行田野調查,並發錶瞭關於早期人類學攝影和當代印度攝影的文章。目前正在開展一項關於“批量生産的印度教流行藝術品”的曆史學和民族誌研究。
湯姆•塞爾溫(Tom Selwyn)是倫敦羅漢普頓研究所的社會人類學高級講師,與人聯閤講授旅遊人類學的研究生課程,並負責一項旅遊業對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的社會和文化影響的項目。塞爾溫的研究興趣還包括南亞和中東,以及政治人類學和象徵主義,著有《旅遊圖像:旅遊業中的神話和神話製造》一書。
剋裏斯蒂娜•托倫(Christina Toren)是布魯內爾大學的人類學和心理學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嚮是作為微觀曆史過程的認知,她尤其關注斐濟,並在那裏做瞭深入的調查。著有《理解等級製度:作為斐濟社會過程的認知》一書。
★ 譯者簡介
徐桐,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東京大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研究領域為文化景觀與城鄉遺産保護、文化遺産思辨性、景觀人類學。齣版專著《邁嚮文化性保護:遺産地的場所精神與社區角色》,閤著《中國世界文化遺産30年》《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思想史研究文集》《世界遺産委員會大會年度觀察報告》等。
周丹丹,中國農業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係副教授,清華大學博士。研究領域為鄉村人類學、景觀人類學、農業文化遺産及曆史人類學。齣版專著《風景的商品化與民間社會的自我保護:肇興侗寨個案》,閤著《費孝通與中國曆史社會學》。
如题,阅读本书的过程既是享受,也是思想的爬坡。比如第3章扎菲马尼里人对清晰度的认识就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山里多薄雾,树木茂密,“清晰度”就成为扎菲马尼里人的核心价值!这是生活在平原地区人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人成为地方”观念的由来。 读了这本书,对辽阔大自然(l...
評分如题,阅读本书的过程既是享受,也是思想的爬坡。比如第3章扎菲马尼里人对清晰度的认识就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山里多薄雾,树木茂密,“清晰度”就成为扎菲马尼里人的核心价值!这是生活在平原地区人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人成为地方”观念的由来。 读了这本书,对辽阔大自然(l...
評分如题,阅读本书的过程既是享受,也是思想的爬坡。比如第3章扎菲马尼里人对清晰度的认识就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山里多薄雾,树木茂密,“清晰度”就成为扎菲马尼里人的核心价值!这是生活在平原地区人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人成为地方”观念的由来。 读了这本书,对辽阔大自然(l...
評分如题,阅读本书的过程既是享受,也是思想的爬坡。比如第3章扎菲马尼里人对清晰度的认识就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山里多薄雾,树木茂密,“清晰度”就成为扎菲马尼里人的核心价值!这是生活在平原地区人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人成为地方”观念的由来。 读了这本书,对辽阔大自然(l...
評分如题,阅读本书的过程既是享受,也是思想的爬坡。比如第3章扎菲马尼里人对清晰度的认识就让人意想不到。因为山里多薄雾,树木茂密,“清晰度”就成为扎菲马尼里人的核心价值!这是生活在平原地区人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人成为地方”观念的由来。 读了这本书,对辽阔大自然(l...
民族誌內容寫得不如施特勞斯清晰
评分選讀。人類學視角下的景觀研究,更關注人地關係問題。
评分Gell的學術想象力真好【森林的語言:烏梅達的景觀和語音象似性】
评分本書的核心是帶著“景觀作為一種文化過程”的視角轉換,如何啓發民族誌不同維度的研究。
评分3.5 標記一下濛古這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