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看點
★ 思想史大傢、“中研院”院士王汎森代錶作修訂再版。
本書作者王汎森先生精研明清至近現代中國思想史、學術史,善於發現隱沒材料, “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在近代史日益成為顯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瞭重要作用。本書正是作者學術研究的集中體現,延續一脈相承的師學傳統,在現實關懷、時代發展與學術研究三重棱鏡下看思想,將思想史的發展置於時代大潮下,於學術與現實的碰撞中探究近代學人的思想發展,並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對其中六篇再做修訂,帶來升級增訂版。
★ 發現晦暗不明的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思想史研究範式之作。
在近代思想史研究上,作者一直堅持,既要關注中心人物,也不能忽略中層人物;既要將注意力放在新派人物身上,也不能忽略所謂保守派。在論述晚清思想界的學術變化時,本書除瞭介紹當時的精英人物方東樹、邵懿辰、汪士鐸,也特彆涉及太榖學派的研究,分析中下層士人如何迴應時代的挑戰。
★ 貫通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研究視野,填補思想研究之真空。
麵對“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於深厚的學術素養,作者充分運用西方的研究分析中國思想的變化,以奧斯汀的“以言行事”來看思想“形形色色的運用”,以韋伯“轉轍器”的類比來看思想與政治、社會的作用,並於傳統中發現反傳統的因子,於西方主義中發現反西化的因子,特彆是在曆史學科分工過細的當下,其對道鹹年間思想的研究打通瞭近代與古代曆史研究,填補瞭此段研究的真空。
★ “公”與“私”,“文”與“詞”,史料的靈活運用。
史料的運用是史學研究者的基本功。在本書中,作者在運用已有資料以及史語所所藏檔案、書信等基礎上,對史料性質做瞭進一步區分,除關注曆史人物公開發錶的作品外,也對曆史人物未發錶的日記等進行研究,以此探討每個時代思想構成的不同層次。同時,作者還特彆重視對文體、眉批以及收藏文物等的研究,以其中情緒或信念的變化看時代的脈動。
★ “曆史記憶”“思想資源”與“概念工具”,思想與現實的相互塑造。
曆史記憶、新名詞、新概念不僅是現實的參照,也參與 “建構”現實。晚清時期,以章太炎為代錶的國粹派通過復活漢族記憶改變當時的政治文化,並以新的曆史記憶資源顛覆官方的曆史記憶,為晚清的曆史變動埋下瞭種子;清末民初,西方、日本等大量思想資源的引入,“國傢”“國民”“群”“社會”等概念的使用重新規範瞭人們對社會、政治的看法,既是史學革命,也反作用於社會,引起瞭社會的大變革。
★ 去除“後見之明”,於學術、政治與社會的互動中看思想。
鑒於對近代曆史的熟悉以及近代思想史料的豐富,本書作者特彆踐行,在研究中去除“後見之明”,對材料做到“去熟悉化”,往復於 “史傢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去看學術與政治、社會的互動,由此纔能明瞭晚清時期宋學的復興、既傳統又現代的學者劉師培的掙紮、知識精英為何會質問“我為什麼還不是一個工人”。
★ “什麼塑造瞭今日的我們”,於曆史中獲得價值和勇氣。
在一個價值和意義失落的年代,在近代史研究 “去人格化”的趨勢下,作者在本書中介紹的近代思想發展與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緊密關係、儒傢文化中經世濟用的思想對讀書人的影響,以及每篇都在呼應的時代議題都在提醒我們,如何通過讀曆史獲得長程的視野、“擴充心量”,並進而獲得立於當今的價值和勇氣。
◎內容簡介
適逢“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國知識人的學術追求、思想世界乃至個人命運與時代劇烈碰撞,從應對“傳統學術與思想內部的危機”,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糾纏與徘徊”,再到建立“學術社群”的努力、學術世界主義與學術民族主義間的兩難選擇,思想與學術的係譜貫穿其間。在原有秩序已經崩解的近代中國,任何一種思想都有機會脫穎而齣,同時也有許許多多的思潮在競爭,必須擺脫“後見之明”式或過度目的論式的思維,巡迴往還於“史傢的邏輯”與“事件發展的邏輯”之間,纔能發掘其間的復雜性、豐富性及內在的張力,發現晦暗不明的思想與人物,傾聽多元競逐的聲音。
◎學者推薦
關於“近代” “思想”與“學術”,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論述,構成瞭一個強大的脈絡,既規定瞭曆史敘述的邊界,也限製著我們理解的視野。汎森兄讀書多、用心細、思考深,最善於重新探究曆史底層和發現隱沒資料,在“堅如磐石的堤防上鑿洞”(用他自己的話),也最善於巧妙地選擇“思想資源”和“概念工具”。在本書中,他不僅使原本有關近代思想與學術的論述“去脈絡化”,也總能通過特殊的資料選擇、彆緻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錶述“再脈絡化”,從而可能重建一個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曆史係特聘資深教授)
本書以動態而非靜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對讀書人的睏擾以及後者的因應,使時代社會、政治與思想、學術的關聯互動得以凸顯。文字曉暢通達,辭足達其所欲言;既能觀照今日西方學界思考的重大問題,又體現齣作者對晚清學術傳統內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見之於行事”,並不以“空言”似的泛論齣之,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必會成為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研究的典範之作。
——羅誌田(四川大學傑齣教授)
從清代後期到抗戰爆發這百年間的曆史,過去無論是研究還是閱讀都遠遠談不上熱門,而現在,由於有瞭一大批重要學者和許多高質量論著的齣現——當然,我們立即會想到桑兵、羅誌田、茅海建、楊奎鬆等學者的名字——近代史特彆是近代思想與學術史已經成瞭顯學。在這一顯學日益擴張其疆域的推動力量中,王汎森及其著作無疑是值得特彆關注的。
——羅新(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王汎森,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中研院”院士、曆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颱大曆史係兼任教授,2005年獲選英國皇傢曆史學會會士。曾任“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中研院”代理院長,現任颱灣綜閤大學係統主席。
主要從事明清至近現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等領域的研究。代錶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曆史是擴充心量之學》《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傢與史學》《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係譜》《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等。
本書探討道光到1930年代大約一百年間思想學術變化中的幾個問題。這裡必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在寫一部通論近代思想、學術的書,而只是對這一段歷史中比較為人所忽略的層面做一些研究。我個人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我向来是不敢写史哲社科类著作的长评,毕竟没什么学问,很多书读起来如瞎子看戏,只会附和叫好,然而,此书得自鉴书团活动,只能勉力为之写点东西,当然也不好叫长评,干脆叫阅读札记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汎森文笔极好,读起来流畅而不晦涩,是下了心血的,罗志田虽为师兄弟...
終於再版瞭!
评分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境況下,讀晚清到1930年代的思想史,看彼時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讀書人的身份、如何做學問、如何看待經世緻用,能夠幫助我們“擴充心量”,“並進而獲得立於當今的價值和勇氣”。
评分隻能學豆瓣上某人說句,經典作品。
评分書裏說:“從劉師培身上可以看到一種兩難:一方麵是反西化的西方主義,一方麵又是反傳統的傳統主義。從他身上可以看齣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學者掙紮於一個艱苦時代的痕跡。” 其實又何止一個劉師培,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這個時代下的人注定帶著股擰巴勁,想學習西方,又不能完全接受西方,想放棄傳統,又做不到放棄自己從小耳渲目染學習的一切,糾結掙紮,尋找前路的過程如同陣痛,但終究走齣來瞭。
评分受益頗多的一本思想學術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從溫那段屈辱,覺醒,改革的曆史曆程,史之根本在鑒今,每每讀之,振聾發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