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看点
★ 思想史大家、“中研院”院士王汎森代表作修订再版。
本书作者王汎森先生精研明清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善于发现隐没材料,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在近代史日益成为显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正是作者学术研究的集中体现,延续一脉相承的师学传统,在现实关怀、时代发展与学术研究三重棱镜下看思想,将思想史的发展置于时代大潮下,于学术与现实的碰撞中探究近代学人的思想发展,并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其中六篇再做修订,带来升级增订版。
★ 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思想史研究范式之作。
在近代思想史研究上,作者一直坚持,既要关注中心人物,也不能忽略中层人物;既要将注意力放在新派人物身上,也不能忽略所谓保守派。在论述晚清思想界的学术变化时,本书除了介绍当时的精英人物方东树、邵懿辰、汪士铎,也特别涉及太谷学派的研究,分析中下层士人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
★ 贯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研究视野,填补思想研究之真空。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深厚的学术素养,作者充分运用西方的研究分析中国思想的变化,以奥斯汀的“以言行事”来看思想“形形色色的运用”,以韦伯“转辙器”的类比来看思想与政治、社会的作用,并于传统中发现反传统的因子,于西方主义中发现反西化的因子,特别是在历史学科分工过细的当下,其对道咸年间思想的研究打通了近代与古代历史研究,填补了此段研究的真空。
★ “公”与“私”,“文”与“词”,史料的灵活运用。
史料的运用是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在本书中,作者在运用已有资料以及史语所所藏档案、书信等基础上,对史料性质做了进一步区分,除关注历史人物公开发表的作品外,也对历史人物未发表的日记等进行研究,以此探讨每个时代思想构成的不同层次。同时,作者还特别重视对文体、眉批以及收藏文物等的研究,以其中情绪或信念的变化看时代的脉动。
★ “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思想与现实的相互塑造。
历史记忆、新名词、新概念不仅是现实的参照,也参与 “建构”现实。晚清时期,以章太炎为代表的国粹派通过复活汉族记忆改变当时的政治文化,并以新的历史记忆资源颠覆官方的历史记忆,为晚清的历史变动埋下了种子;清末民初,西方、日本等大量思想资源的引入,“国家”“国民”“群”“社会”等概念的使用重新规范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的看法,既是史学革命,也反作用于社会,引起了社会的大变革。
★ 去除“后见之明”,于学术、政治与社会的互动中看思想。
鉴于对近代历史的熟悉以及近代思想史料的丰富,本书作者特别践行,在研究中去除“后见之明”,对材料做到“去熟悉化”,往复于 “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去看学术与政治、社会的互动,由此才能明了晚清时期宋学的复兴、既传统又现代的学者刘师培的挣扎、知识精英为何会质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 “什么塑造了今日的我们”,于历史中获得价值和勇气。
在一个价值和意义失落的年代,在近代史研究 “去人格化”的趋势下,作者在本书中介绍的近代思想发展与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紧密关系、儒家文化中经世济用的思想对读书人的影响,以及每篇都在呼应的时代议题都在提醒我们,如何通过读历史获得长程的视野、“扩充心量”,并进而获得立于当今的价值和勇气。
◎内容简介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学者推荐
关于“近代” “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观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从清代后期到抗战爆发这百年间的历史,过去无论是研究还是阅读都远远谈不上热门,而现在,由于有了一大批重要学者和许多高质量论著的出现——当然,我们立即会想到桑兵、罗志田、茅海建、杨奎松等学者的名字——近代史特别是近代思想与学术史已经成了显学。在这一显学日益扩张其疆域的推动力量中,王汎森及其著作无疑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王汎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大历史系兼任教授,2005年获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中研院”代理院长,现任台湾综合大学系统主席。
主要从事明清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等。
本書探討道光到1930年代大約一百年間思想學術變化中的幾個問題。這裡必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在寫一部通論近代思想、學術的書,而只是對這一段歷史中比較為人所忽略的層面做一些研究。我個人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
评分我向来是不敢写史哲社科类著作的长评,毕竟没什么学问,很多书读起来如瞎子看戏,只会附和叫好,然而,此书得自鉴书团活动,只能勉力为之写点东西,当然也不好叫长评,干脆叫阅读札记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汎森文笔极好,读起来流畅而不晦涩,是下了心血的,罗志田虽为师兄弟...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编“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与前面两编不同,此编的主人公已经从士大夫转变成知识分子,传统社会士大夫扮演的角色,现代知识分子是否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起?王汎森并没有回答,而是试图回答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现代社会建构学术社群。众所周知,王汎森是在...
评分 评分道咸年间社会问题许是不断,官方儒学在困境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太谷学派出现在历史的视野里。它以儒家思想为底色,却又大胆地杂糅佛道,呈现出组织化、宗教化的独特面貌,中下层士人应对社会危机的一种另类探索。这一学派的出现,其实是绝非偶然。社会面临严峻问题,人口膨...
书里说:“从刘师培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两难:一方面是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一方面又是反传统的传统主义。从他身上可以看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学者挣扎于一个艰苦时代的痕迹。” 其实又何止一个刘师培,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这个时代下的人注定带着股拧巴劲,想学习西方,又不能完全接受西方,想放弃传统,又做不到放弃自己从小耳渲目染学习的一切,纠结挣扎,寻找前路的过程如同阵痛,但终究走出来了。
评分只能学豆瓣上某人说句,经典作品。
评分受益颇多的一本思想学术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从温那段屈辱,觉醒,改革的历史历程,史之根本在鉴今,每每读之,振聋发聩。
评分在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境况下,读晚清到1930年代的思想史,看彼时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读书人的身份、如何做学问、如何看待经世致用,能够帮助我们“扩充心量”,“并进而获得立于当今的价值和勇气”。
评分终于再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