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小说选(修订版)》是修订版,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流派是创造社。它的成员接受德国表现派的影响,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①,并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来写潜意识、性心理和变态心理,创作了《Lobenicht的塔》《叶罗提之墓》《喀尔美萝姑娘》《青烟》《木犀》等短篇小说。在一部分作品(如《残春》《阳春别》)中,还片断地运用了意识流手法②。虽然如此,创造社主要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流派,它的现代主义成分仍然依附于浪漫主义而存在。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初期的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这就是当时所称的“新感觉派”。
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思潮,主要以30年代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 新感觉派又被称为是30年的“海派”。这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主要集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彩。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是三位: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小说...
评分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思潮,主要以30年代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 新感觉派又被称为是30年的“海派”。这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主要集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彩。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是三位: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小说...
评分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思潮,主要以30年代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 新感觉派又被称为是30年的“海派”。这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主要集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彩。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是三位: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小说...
评分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思潮,主要以30年代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 新感觉派又被称为是30年的“海派”。这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主要集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彩。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是三位: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小说...
评分中国现代主义小说思潮,主要以30年代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 新感觉派又被称为是30年的“海派”。这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也主要集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彩。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是三位: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他们小说...
施蛰存真厉害啊;还又激起了对黑婴的兴趣。穆时英语言近乎俚俗,有几篇甚至可以当成电影脚本读,然仍稍显匠气生硬,想起m老师拿上海狐步舞和张女士的写作片段对读,更见前者理念太强。
评分呵呵
评分补标(2011春读,后曾重读)。 《梅雨之夕》《石秀》《将军底头》《上海的狐步舞》。 为这几篇五星。
评分想想曾经也有这种细腻造作幽暗的风格,这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吧,可惜很快都成历史,文坛清一色傻大粗黑了。
评分毕竟是对意识流的模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