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求共眠

速求共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理想国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阎连科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276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
价格:42.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002990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阎连科
  • 当代文学
  • 小说
  • 理想国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学
  • 中国
  • 中国文学
  • 睡眠指导
  • 失眠缓解
  • 睡前习惯
  • 心理放松
  • 深度睡眠
  • 睡眠质量
  • 情绪管理
  • 规律作息
  • 呼吸训练
  • 睡前仪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阎连科,卡夫卡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得主,被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华语文学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也极具争议的实力派作家。

★大家熟知的真实作家“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导演顾长卫和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都成了小说故事的实在。纪实?虚 构?荒诞?冷幽默?各种声音的清晰与嘈杂、多路交叉结构和张驰叙述,“从来都没有如此好读过”。

★数年沉默后的最新声,《速求共眠》再次彰显“阎氏写作”的滋味和奇诡,读来幽默荒诞,但最后却有一种钝痛。

《速求共眠》这部虚构的小说作品被作者阎连科称为是自己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她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阎连科”。

因为对名利和欲望的追逐,“阎连科”决定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小说同名电影,作者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好友导演顾长卫、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无一幸免都称为小说中被他拨弄的人物。

那些在实际生活中的一切非虚构,都在虚构的故事中转化为不确定。小说再次彰显了“阎氏写作”的奇诡和荒诞,在纪实与虚构的交错和纠结中……每一字、每一句,真亦假、假亦真,让人分辨不清,让人摸不着头绪。

这是这位华语文学世界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实力派作家阎连科,在沉默数年后发出的最新声。他说:还是希望能有一部作品被出版,让读者能看到,你可以阅读它,但你知道这位作家还在一直正常的工作就好了。

作者简介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炸裂志》《日熄》等。曾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马来西亚第十二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2年入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 2013年入围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2014年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2015年,《受活》日文版在日本读者推举下获得Twitter文学奖;2016年再次入围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同年《日熄》获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7年第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作品被译为近30种语言,上百种外语版本。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并被香港科技大学聘为中国文化客座教授。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题外话:我想起之前某一次看蒋方舟的书还是微博,她提到过一次,曾收到阎连科老师的书的初稿,还给了一些意见。看来就是是这本了。 ————— 这本书很有意思,可以简要地看成由三个故事及“阎连科”的叙述串成。分别为农民李撞与苗娟从强奸到结婚的故事,农民工李撞对女大学...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李社对倒转头旋的杀意开始,虚构与真实透露出一种不可被解释的样态,剧本内外的人物行为都处在被质问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是质问者或被质问者,而做回答的人同样也有拒斥(采访中李静对李撞产生爱意的回复)或肯定(第二段剧本中李静对张华产生恨意的解释)。解释与不解释似乎对应着整个创作故事的虚与实。阎连科期望达成的或许是后记中写到的二十世纪小说胜于十九世纪小说的部分(“叙述结构呀,腔调节奏呀,前流后派呀,创造主义呀”),于是对于书写形式或是对文字载体的各类运用的尝试,会像是摆脱真实经验的一次试探(换气?)。

评分

实验性,解构性。最大的惊喜是阎连科老师竟然能甩开寓言式的写作。最大的不喜还是因为文字有负重感,传达出吃力的信号。尽管意义和深度都被解构了,这个文本还是给我一种不断往自己怀里垒加垃圾的负重感。还是正面强攻。

评分

阎连科文字的真诚度,绝对是当代作家中不多得的。很多作家写到老,写不出,就不再写,靠年轻时的名头赚赚噱头,但阎连科还在尝试,还在自问写作的意义,不容易。《速求共眠》是包裹在非虚构外衣底下的虚构作品,在我看算是一次文体尝试,或者说为了解答写作无意义而衍生的叙事游戏。阎连科穿梭于写作者和叙事者之间,在故事、报道、剧本、自述之间游弋。虽然不了解究竟经过了怎样漫长的历程,阎连科被不断误读、批判、塑造,成了今天这个必须通过坦诚和辩解才能自洽的辛劳的写作者,但这本书无疑还是玩心很野。希望他继续野下去。

评分

能量足,废话多;形式感强,情节感差;谈人的灵魂,却避而远之;不能扎根,亦不能近心。第一人称叙述像百年前的私小说语体,幸还是不幸?

评分

正如阎在后记所说,“我们总是忙着拾人(西方)牙慧”。在“去往灵魂的路”(文体、技巧)这件事上,阎已经做的十分不错。以我有限的视野,这本书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开创性。1. 剧情算不上离奇,但“作者”、“读者”、“文本”都在作品中,且同时干预着“文本”的创作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似乎参与了创作过程,无数素材扑面而来,怎么用?有点像《万寿寺》,但真实与虚构的模糊在这本书中被玩得更加过瘾。2. 素材收集的复调,十分精彩,像是在做一道推理题。谁说的真话,谁说的假话?为什么说假话?“为什么”的背后,即是人物的性格。3. 书中的“阎”对“艺术功利化”的追逐联合起书中“作品”的残酷及“作品”所遭遇的否定的残酷,与阎本人作品在国内出版的处境颇有暗合。4. 角色认为的“自己”,不同人眼中的“自己”共铸成了书中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