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热点,制造爆款,捕捉情绪,重复模仿
随时回复,昼夜颠倒,丢掉情感,表演努力
…………
“报废”新媒体作者的内部一线观察;
直击流量时代痛点,诉说每个人的疲惫与无奈
————————————
【内容简介】
“百万加”作者对“流量”与“创作”的反思;
一个不愿成为齿轮的人对工作本质的真诚追问。
开始给新媒体工作室供稿时,她以为“流量”是市场与读者对“好文章”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代表着写作者个人的价值:只要写得够好、够新、够“高级”,就能收获点击率、名声与财富。
逃离新媒体行业时,她是账号主编,也是被“爆款文章生产线”淘汰的老旧零件。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她都能够熟练地用既定的书写套路复述,贴上“焦虑”“躺平”“女性”等热点标签,再用数据、引文、专家姓名让成果看起来可信。这些都是可能吸引流量的做法,但它们能组成一篇好文章吗?她不知道。
她不再关心写作,也无法再关心生活。
是什么夺走了她的情绪、感知、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她为什么沦为流水线上的齿轮,又为什么不愿再做齿轮?
在无数次崩溃之后,她再一次拿起笔,在书写中直面这段工作经历,缝补破碎的自我。她说:“书写这段经历,正是我为自己安排的精神复健。对于一个曾经靠写作谋生,但又在很长时间内因为工作而无法诚实书写甚至不能书写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书写自我更能证明这个‘废掉的’作者不仅能找回写作的能力,更能找回写作的勇气呢?”
————————————
【编辑推荐】
⭐️终于成为一个好齿轮,我却开始和杂草共情
晋升是目的,高薪是一切,所以我挤进大厂,力争上游。
我生产标准的工业化文字,消费工业化种植的实惠蔬菜;
将自己塑造成标准的工业化产品,被行业贴上“实惠”的标签。
情绪稳定、抗压力强、即插即用……这不是赞美吗?为什么我在流泪?
.
⭐️流量至上,作者与读者都在作茧自缚
没有人知道文章怎样才能爆,我们只能一再反刍既有的爆款。
把生活简化成热点,用建议代替理解,让重复的话术污染网络。
理应开放多元的新媒体场域,被我们亲手打造成正在死去的孤岛。
.
⭐️一次自我救赎式的书写,一场没有答案的自救
“还有什么比书写自我更能证明,这个报废的作者能找回生活的勇气?”
一次逃离,两度停笔,三回大改,文字和人生一起,跌跌撞撞走进旷野。
正视不被职场允许的情绪,追问行业结构积弊,呈现我们还能选择的余地:
身处粗暴自大、观点先行的叙事迷宫,来自个体的真诚就是出路。
凡之昂
前某新媒体机构主编、高级编辑。
撰写的文章曾被多个新媒体大号转载,全网阅读量近千万。
流量导向写作的系统熵变分析与案例疏证 第一部分 流量爆款流水线 1. 工作就是我的爱好,薪水竟也不错 - 系统熵变论分析:从个体职业选择与发展系统来看,将工作视为爱好且获得不错薪水,这种状态使个体在工作系统中处于相对有序、稳定的低熵状态。个体的兴趣与工作内容契合,减...
评分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人变成螺丝钉,把增长本身当作最终目的,并用唯一的进步标准和晋升机制规划人的目标和未来,压制情感和个性时,我们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什么才是作为人而不是螺丝钉的我们真正想要和需要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新媒体行业的从业经历。...
评分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人变成螺丝钉,把增长本身当作最终目的,并用唯一的进步标准和晋升机制规划人的目标和未来,压制情感和个性时,我们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什么才是作为人而不是螺丝钉的我们真正想要和需要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新媒体行业的从业经历。...
评分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人变成螺丝钉,把增长本身当作最终目的,并用唯一的进步标准和晋升机制规划人的目标和未来,压制情感和个性时,我们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什么才是作为人而不是螺丝钉的我们真正想要和需要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新媒体行业的从业经历。...
评分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把人变成螺丝钉,把增长本身当作最终目的,并用唯一的进步标准和晋升机制规划人的目标和未来,压制情感和个性时,我们如何找回真实的自己?什么才是作为人而不是螺丝钉的我们真正想要和需要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在新媒体行业的从业经历。...
读到最后很想划下来的一句话是“不为工作的写作就是一种放纵的享乐”。和书里写的内容不直接相关,而是我联想到了自己工作这两年多一直在尝试维持的平衡:当我有机会用工作技能兼职去赚更多的钱,或当我有机会以承担更多工作量来换取晋升的时候,我一直在小心分辨思索着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总是因为被各种目标与价值互相拉扯而受折磨和痛苦。虽然我经常不坚定,但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还是想在生存有保障的前提下,拥有更多自由自主的创造时间。创造的对象,可能时而是一具健康而功能良好的身体,时而是一篇自娱自乐的小说,又时而是和家人朋友共度的无所事事的时光。这些事情,其实就是我的“放纵的享乐”呀。借着读到这本书,就当又一次温柔地提醒自己吧:要好好守卫住这块“放纵”的小地盘呀。
评分内容生产行业是一个批量制造“失败者”的行业,因为这里的二八法则赢家通吃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样一个失败者量产机器中,流量明星焦虑,成为不了流量明星也在焦虑。以做出版为例,行业链条上的一切工作价值都很低,唯有做出畅销书才会被认可价值,然而,畅销书犹如摸彩票,赢家寥寥,输家遍地。这是一条腐蚀所有人的河流,即使功成名就,也满身锈迹。
评分同样做过内容主编,写过商业稿,那时摧毁身心的焦虑、心虚、无意义感和幻灭感,现在仍能清晰记起。也是在离开工作后,尝试丢开互联网思维,把自己浸入具体的生活,但很难说成功了多少。“一个工具化的系统意味着参与其中的‘人’被塑造成工具。”这个系统中,不只有追求制造爆款的写作者和管理者,还有消费着快消内容的读者。在写作和阅读之时,看不见的影响早就渗透我们的大脑,改变了我们的意识。刚读这本书时,我甚至忍不住想,这个选题也太小众了,受众面太窄,但后来便觉得这种想法本身就值得反思。有谁能定义什么是“更值得看”、“更适合大众”的内容呢?我们每天都在划过的文章、短视频因何被创造?又如何被创造?只要还在消费互联网上的各种内容,又想保留住一部分更生活、更真实的自己,这些就是绕不过的问题,阅读这本书就是多少有点意义的。
评分同样在互联网或多或少都能体会。读毕才想起这是工作之后读的第一本不向其索求意义的书。之前从前娱乐和松弛的手段,那些喜欢且追求的事情,确实因为工作变形了,但我也不知道这些事情是好是坏,是生锈了还是本该如此。
评分这本书是作为前新媒体编辑的作者对写作和行业的真诚反思。我觉得这样的反思同样适用于任何一种专业化、等级化、市场化/资本化的知识生产。对我来说尤其有启发的一点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审查是否构成了书写的最大障碍,还是说审查和遵守(任何一种意义的)政治正确只是一种借口,本质是为了掩盖不够真诚的思考?还有一点是作者提到的创作伦理的问题,其实也在任何一种知识生产中都存在,除了回应热点和遵守行业规范外,好的作者更应该平等、用心地对待自己的写作对象,并坦诚自己的局限和处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