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北的夏门,四方之通衢,人流如织;因为面对北邙山,亦是人鬼殊途之地。
夏门外的门亭,自然是迎来送往,好不热闹。大将军梁冀特意把李固、杜乔的尸体扔在夏门外,好让天下人都能看见,即使贵为三公,和他作对就是这般下场。他还下令,如果有人胆敢悼念哭丧,一律以罪论处。
梁太后同 意杀死“李杜”,既有维护梁氏家族的私怨,也有对士大夫为维护礼教而迸发出的力量的担忧。“李杜”之死仿佛一曲前奏。二人为了天下的纲纪而被权臣所杀,把汉家天下的和谐表象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个老问题再次被抛出来:
天下到底是汉家之天下,还是天下之天下?
这将成为此后一百年风云变幻的核心,隐藏着汉家是存续还是终结的密码。
————————————————————
旧邦新命,共致太平,重重吊诡,逐鹿群雄
《祥瑞》作者张向荣再探汉家故事
礼教与秦制混合互补,家国天下因何坍塌?
皇帝和士大夫残酷共生,谁才是最终赢家?
以群风群貌挑战刻板印象,填补东汉书写空白
李开元、于赓哲、刘勃、仇鹿鸣——力荐
————————————————————
《三国前夜》是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的全新历史非虚构力作,接续《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本书主要讲述被新朝洗礼过的“第二汉朝”是什么样子,儒学在培养“哲人王”的道路上失败后怎样延续自己的文化生命。东汉在前期就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政教体系,即“秦制—儒教”政制,这是稳定汉家天下的“底层逻辑”,然而其中的张力最终促成了秦汉帝国的灭亡,数百年的“大一统”由此崩解。
本书重点关注东汉后期桓、灵二帝近五十年的执政生涯,同时全面系统地还原党锢之祸的始末,细致考察党锢中人的心态、目的、行为,解读儒家在其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士大夫政治”如何定型,为什么从辅佐汉朝走向了辅佐三国。
作者尝试以“群像”书写呈现这一时期士大夫、宦官、宗室以及群雄之外普通人的观念乃至时代风貌,辅以图表梳理人物关系,进而追问:东汉的皇权虽然崩解了,但“秦制—儒教”这一结构并未随之覆灭,它又如何寄托在新兴的儒家士大夫身上,得以在后世不断重建?
————————————————————
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作家及其作品,是文学的主体。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往事的历史,历史由谁来书写,成了历史的空白。张向荣先生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研究,他先写成《祥瑞》,今又写成《三国前夜》,用自己热爱的非虚构历史写作,填补了历史书写的空白,值得阅读,也值得深思。 ——李开元
一切危机都起自于青萍之末,高厦倾覆之时才能看见根基之腐烂。本书是对三国乱局根源的把脉。——于赓哲
把繁复的学术研究转化为轻盈叙事的笔力罕有其匹。没有核心事件,没有主要人物,却把二百年政治生态、社会风气的变迁呈现得行云流水,浓墨般的暗夜,终于弥漫得浩瀚无垠。——刘勃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提示在当时人心中,三国历史实际上处于东汉中期以后诸种问题的延长线上,本书则尝试勾勒出这一线索。——仇鹿鸣
张向荣,青年文史作家,书评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
悠游经史,流连两汉,热爱并致力于非虚构写作。
著有《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诗词歌赋少年游》等。
这是张向荣老师继前作《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后对时间线上接下来的历史,即东汉历史的解读,近两百年政 治结构、社会风气的变迁,都在这本兼顾史实与趣味的书里了。 像仇鹿鸣老师说的:“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段话,...
评分《祥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历史作品,所以他的作者张向荣新作《三国前夜 : 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一上市,我第一时间出手拿下。 从风格上,这部作品延续了前作故事性强、普及性好、可读性高的特点,很好看,不枯燥,很适合大众阅读。 从内容上,其实也是前作的延伸。前...
评分古语云:读史使人明智,好的历史书籍引发我们思考,从而开启我们的智慧。在历史罅隙和细节中体会风云变幻,时光如梭,在沧海桑田,纷乱变幻中找寻那些不变的真理和人性,这个是我们阅读历史书籍的重要意义,不知来者,无以语将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些仿佛永恒不变的事物...
评分古语云:读史使人明智,好的历史书籍引发我们思考,从而开启我们的智慧。在历史罅隙和细节中体会风云变幻,时光如梭,在沧海桑田,纷乱变幻中找寻那些不变的真理和人性,这个是我们阅读历史书籍的重要意义,不知来者,无以语将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那些仿佛永恒不变的事物...
评分先感谢大白赠书,书到手后我一口气看完,酣畅淋漓。对后汉的历史说不上熟悉,所以我顺着书里提到的书目,又翻看了东晋次的《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曲利丽《两汉之际文化精神的演变》,剑桥中国史的后汉部分,张磊夫《洛阳大火》,陈苏镇《春秋与汉道》。综合来看,还是这本...
读完了。像我这种历史白痴、非虚构叙事抵触者也能读下去并读懂,作者对历史空白的演绎有自己的原则,基本不会把猜的说成确定无疑的史实,谦逊且有所保留的叙事态度对于像我这样历史很差的读者非常体贴、非常友好。
评分七十分的作品,吹的太过了
评分精彩
评分第一遍,作为刻板印象受害者,觉得东汉史竟然还能(写得)这么有趣;第二遍,这种批量死亡、互相“团灭”还行云流水、顺理成章的感觉,非常需要像郭林宗那样“野哭”一场;第三遍,作者把皇权跟外戚、宦官尤其是士大夫的关系看得如此通透,一眼千年,不留幻想,难怪他会觉得武侠太幼稚(有被羞辱到哈哈哈)!经过近一年的打磨,大白新书终于上市了,初心不改,海内海外,心同理同:祝他早日退休,专心写作!
评分一如既往的延续了作者在《祥瑞》一书中对社会政治文化变迁以及合法性等这类深层次问题的关怀,本书无疑是一部鲜活的“思想史”。当然,与《祥瑞》不同,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中视角下移,很多地方更细腻,而且运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一些比较晦涩的古代制度设计,因此也招致了一些人的诟病。但怎么说呢?天底下没有新鲜事,作者打比方并非为了炫技,而且大部分篇幅还是在依托文献就事论事。有的人太傲慢了,傲慢到自己做不到深入浅出,还看不惯人家具有专业素养的科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