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峰、戴锦华、裴宜理、宋念申、严鹏、班宇 诚意推荐
复兴之路的建设奇迹,一座城市从诞生到震惊世界的故事;
前三十年的历史缩影,揭开共和国石油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曾经高度保密的共和国城市大庆,将在这本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全景式讲述石油工业的中国发展史,重点关注新中国前30年政治逻辑下的具体实践,体认大历史中女性个体的理想、情感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时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其中,特别指出“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在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建设”,指的就是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庆”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代表。
--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这本书的问题或许可以如是总结:在一个视城市化为工业化负担的时代,「城市规划」该向哪里去,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更加微观的提法,即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意味着什么?侯丽成长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大潮中,所以对五七十年代的差异无比敏感。有趣的是,她并没有提...
评分这本书是潘师兄推荐给我的,因我个人研究方向是“三线建设”的缘故,我就迫不及待地下单购买了一本。在回家途中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顿觉畅快,个人觉得这本书不太像一本学术著作,没有太多那个时代的沉重压抑,也没有学术专著的晦涩难懂,读起来是相当地轻松愉快。就像本书介...
评分This book is about the stories of food and energy, as well as the tal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It explores conflicts between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y. The most ...
评分这本书是潘师兄推荐给我的,因我个人研究方向是“三线建设”的缘故,我就迫不及待地下单购买了一本。在回家途中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顿觉畅快,个人觉得这本书不太像一本学术著作,没有太多那个时代的沉重压抑,也没有学术专著的晦涩难懂,读起来是相当地轻松愉快。就像本书介...
评分这本书是潘师兄推荐给我的,因我个人研究方向是“三线建设”的缘故,我就迫不及待地下单购买了一本。在回家途中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顿觉畅快,个人觉得这本书不太像一本学术著作,没有太多那个时代的沉重压抑,也没有学术专著的晦涩难懂,读起来是相当地轻松愉快。就像本书介...
这本书是关于粮食和能源的故事,也是关于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的故事。其中有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书中最精彩也是最令我难忘的是,每一章都平行叙述了一位女性规划师“Hua”的故事,Hua 的个人成长与大庆的建设紧密交织在一起,她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复杂感情,以及在专业和母亲两个角色间的冲突,使这本书真实而又鲜活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风貌。
评分片面的石油城,还是少了身在其中的感受
评分译后记和正文给我两种不同的感觉,前者确实很像我在同事那儿能读到的样子
评分阅读完侯老师新书《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忍不住再重温一遍自己研究毕业那年侯老师在一席的演讲(侯丽:一个城市的诞生)。那时因为疫情严重窝在家里写关于环渤海湾、胜利油田地区石油产业的论文,听完之后觉得自己写的是个什么垃圾……回到本书,复杂历史背景下,大庆作为理想工业化模型(新型社会主义工矿区)建立的宏大叙述,与抱负理想投入其中的同济女规划师个人(家庭)叙事相互交织。借鉴社会学想象力的说法,双线叙事将理想模型的建构历史与真实情境中的个人体验缝合在了一起。最喜欢后记中那句“(大庆模式)几乎所有的积累都被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而其中的负担由家庭内部消化”。历史总是会出现两次,一次是悲剧一次是笑剧,再看今天的现代社会,社会试验(决策)和风险承担错位的历史总是会重复出现。
评分2018年英文第一版,2024年引进。可能有些资料不够详实,也有不少国内读者挑结构、逻辑的毛病,但要明白:这本书最早就不是写给大陆读者的,而是一本“用西方社会学研究范式阐述中国故事”的浅尝辄止之作。侯老师不是不懂怎么写,只是没有写那么深而已。换句话说,美国“铁锈带”城镇没落研究,写太深我们也看不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