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

大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侯丽
出品人:
页数:216
译者:张欢
出版时间:2024-7
价格:6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7737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史
  • 城市史
  • 石油
  • 大庆油田
  • 中国石油
  • 工业发展
  • 历史
  • 纪实文学
  • 工人阶级
  • 东北
  • 能源
  • 共和国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唐晓峰、戴锦华、裴宜理、宋念申、严鹏、班宇 诚意推荐

复兴之路的建设奇迹,一座城市从诞生到震惊世界的故事;

前三十年的历史缩影,揭开共和国石油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曾经高度保密的共和国城市大庆,将在这本书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全景式讲述石油工业的中国发展史,重点关注新中国前30年政治逻辑下的具体实践,体认大历史中女性个体的理想、情感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为《复兴文库》作序时强调,“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其中,特别指出“通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不懈努力”。在革命与改革之间的“建设”,指的就是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而“大庆”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代表。

--

一本城市史研究的别致之作,是关于大庆油田这座模范“城市”如何成为时代工业地标的故事。国外关于城市的书籍非常多,但中国学者自己写的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而且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如此密切的著作,却不多见。《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着重探讨社会主义中国早期建设、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土地和资源利用,以及城乡分化等问题。书中采用双线叙事,一方面透过大庆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折射出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环境变化及政治路线选择;另一方面通过女规划师晓华的个人经历,讲述她在大庆的工作、生活与大历史中的个体抉择。双线交织,互为补充。书中记录的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以及城市建设在国家和地方一级的协商方式,殊为难得。同时也涉及粮食和能源的故事,这是决定新中国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因素。

作者简介

侯丽,现执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研究兴趣主要在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共和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历史、城市政治等。

--

张欢,1994年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目前从事石油石化行业相关工作。

目录信息


前言
本书框架
第一章 发现大庆
寻找石油
石油、探矿和政权
战争、工业和资源
国家工业计划的弱点
建立国家机器
“一五”计划
战略转移
大庆:伟大庆典
建设一个新中国
第二章 先生产,后生活
大庆战区
全民动员
从北京来
到前线去
另类景观
临时安家 共同建造
抗击饥馑 联合妇女
生活和生产相结合 工业和农业相结合
战时共产主义:国家与社会的重新整合
第三章 尖峰突破
建设的政治经济学
实现“均衡发展”
“冒进”
厉行节约
没有城市的规划
炼油厂选址
北京来客
反对集中
大庆的设计革命
“多、快、好、省”
第四章 大庆:中国工业化的正确道路
学大庆
炮轰“独立计划王国”
“小计委”
三线建设
油田工农村
红卫星村
创业庄
图强村
大庆模式的城市与建筑
建筑学中的“干打垒”精神
城市乡村化
去城市化的工业化
第五章 住在城乡异托邦
工厂是生产机器
铁人
铁姑娘
家属
年轻知识分子
工厂是工读学校
工厂也是战场
红卫兵
造反派
革命委员会
第六章 挑战大庆模式
工业战线上的鲜艳红旗
石油人崛起
“四三方案”和流动的“黑金”
试水
不断扩大的工业集群
逐渐恢复的城市支出
矿区的扩张
“洋跃进”
简朴的大会棚
再建十个大庆!
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
沉没的石油平台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中译本后记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是潘师兄推荐给我的,因我个人研究方向是“三线建设”的缘故,我就迫不及待地下单购买了一本。在回家途中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顿觉畅快,个人觉得这本书不太像一本学术著作,没有太多那个时代的沉重压抑,也没有学术专著的晦涩难懂,读起来是相当地轻松愉快。就像本书介...  

评分

“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乃至个人生活所经历的跌宕起伏,无不与全球资本、生产,以及国家财富和权力竞争的构建及其重构息息相关。” 推荐侯丽老师的新书,讲述了大庆油田成为时代地标的故事,空间是表象,背后是政治-社会-经济相嵌的结构。我很喜欢书中穿插着的女规划师一家的故...  

评分

寫歷史的人常常要在個人的意志和歷史的結構中間掙扎,這是因爲對於結構的追索無窮無盡,且如同章魚的爪一樣枝蔓叢生,千變萬化,一旦陷入其中,就會產生難以脫身的茫然和窒息感。相比之下,個人常常不得不成為「歷史的負荷者」(張愛玲語)。啟蒙運動之後,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  

评分

评分

这本书的问题或许可以如是总结:在一个视城市化为工业化负担的时代,「城市规划」该向哪里去,又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可以有一个更加微观的提法,即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意味着什么?侯丽成长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化的大潮中,所以对五七十年代的差异无比敏感。有趣的是,她并没有提...  

用户评价

评分

将一座模范城市的诞生与一位女规划师的成长平行叙述,“记录一段与当下和‘我们’密不可分的历史,关于理想与理性、爱情与友情、困境与韧性的故事”(本书《中文版后记》)。于宏阔里不失细节,在坚硬中不乏柔软,可谓一部有温度的学术著作。当然,如果能把宏观决策、城市规划与私人生活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得更为紧密就更好了。另外,内容略显单薄,期待进一步丰富内容(增订本?)。

评分

2018年英文第一版,2024年引进。可能有些资料不够详实,也有不少国内读者挑结构、逻辑的毛病,但要明白:这本书最早就不是写给大陆读者的,而是一本“用西方社会学研究范式阐述中国故事”的浅尝辄止之作。侯老师不是不懂怎么写,只是没有写那么深而已。换句话说,美国“铁锈带”城镇没落研究,写太深我们也看不懂的。

评分

城市规划是个好切口,上达宏观政策、下达微观个体;作者尝试双线并叙,显然具有勾连宏观环境与个体生命体验的野心。但遗憾的是全书大体只止于叙事,缺少更加深入复杂的分析。譬如第一章开篇即语大庆人“既是革命改造的客体,也是革命改造的主体”,但我似乎只读出“几乎所有的积累都被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而其中的负担由家庭内部消化”等“客体”的部分,关于个体对宏观政策的主动影响则论得过于疏阔。诚然,作者也在有意突出个体的主动性,如认为大庆在wg期间的震荡是集体生活无法完全杜绝个体利益的结果——但私以为这一论断依旧不脱“冲击-反应”的模式。 不过为了晓华的部分,我依然愿意多打一星:不知晓华在返乡的列车上远眺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时,是否会追忆起自己首次步入大庆时眼前的那片漠漠白雪。

评分

写本科毕论的时候一刷,出中译本二刷。应该说这种双线并行的叙述本身就大胆,而且如果仅仅将本书当成口述史来读其实挺丰满的。但问题恰恰也在于,作者并没有解决在宏观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个人生命历程三者之间的gap:政治决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是刺激-反应的传导吗?如果三者有更加复杂的互动,至少书里没有讨论太清楚、只是仅仅止步于完成叙事。这个问题的成因可能在于史料单一,如果中观材料(地方志、厂志以及各类档案等等)多一些可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向。当然,挑毛病很容易,不影响我做口述史还是一塌糊涂,自勉……

评分

虽然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书,但非常好看,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大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