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纔子型作傢,生於1969年,畢業於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訴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德波頓用一種非常特彆的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馬德裏等風格迥異的怡人風景,同時還有他為讀者安排的眾多的名作傢、藝術傢、思想傢及深諳旅行滋味的行傢作為導遊。在他們的陪伴下,風景之旅成瞭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
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 在《布拉格之戀》結尾處的夢境上紮上一針,滲齣的淡藍色便可以為德波頓的路行程著色;任何行路的真實色彩都被這心路的藍色、薄霧中的藍色幻化瞭,成瞭一種無法拒絕的誘引;空間喪失瞭地理上的方位,時間懶散地化為瞭一縷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隻有華茲華斯、波德萊爾、凡·高們和德波頓這位纔子在深處。
旅行书写得最好的一本,我会说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 最关键的是他的视角并不局限于所游之地的好,不局限于他的经验本身,而是更进一步地思考人为什么要旅行的问题。比如他从自己为什么要去加勒比岛国巴巴多斯写起,引出了旅行的预期与现实对比的话题,又...
評分不晓得哪个古人发神经,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多读书、多行路好像一并成了读书人的份内事,不过我看99.9%的古代读书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读书不过是反复读科举考试大纲范围内的书,出行不过是从后花园里的小姐那儿骗点盘缠进京赶考罢了。不错,有过那么几位:李白,...
評分引子 2006/08/28 其实从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想写点什么,记录一些我二十岁以前的不成熟的想法,十年二十年后再看看当年幼稚的自己。尽管腹稿打了很多遍,但过了二十岁的生日也没有写出一个字,然后告诉自己要在启程前记录下来,也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并不...
評分阿兰·德波顿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英伦才子。《旅行的艺术》以哲理性的笔触铺陈出了作家于旅行所产生的奇思妙想,佐以先哲对于旅行意义的探究。因这些想法都能够与读者经历产生奇妙的牵连而引发一系列自省线索,读罢让人大呼过瘾。 追崇书中的精神,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些什么。这种...
評分这本书,我是倒着读的。最后才看到余秋雨的推荐序,他说,高贵灵魂与自己所遇环境的种种对话,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 旅行者苦苦追求旅行的意义,走的越远离自己的内心越近。 昨夜3点翻看这本书,里面照片是黑白色的。德波顿的写作语言是让人心神愉悦,故事的喜剧性有关于...
很有新意和洞見,但偶爾也會閃現英倫知識分子略顯矯揉造作的姿態。關於旅行的心緒,知識的被塑造和對美的占有方式都有啓發,但實際上是遠離瞭真正的旅行的哲學化的旅行,很理想,卻乾癟瞭一些,束手束腳瞭一些。
评分異域感會影響我對空間的感知與判斷。比如在記憶中我感受到的蘇州博物館是過於刻闆嚴肅的,這是因為周圍的遊客和我背景相似,並不令我新奇,遊覽蘇博前後的行程也沒有特彆之處,這就影響瞭我對整個博物館空間的感知。再比如颱北市立美術館在我印象中就是非常鮮活的,異域感和疏離感起到瞭作用。
评分室內旅行中提到德·梅伊斯特的作品來,它源於一種深厚而具有暗示性的洞察力,即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如果我們可以將一種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我們自已的居所,那麼我們或許會發現,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亞於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评分在之後的生活中 波德萊爾的那段兒對旅行的幻滅經常在聊旅行的對話中給對方潑冷水XD
评分原來真有人和我一樣是為瞭一本書、一幅畫、一個感動的緣由去旅行。前人智者有的是為瞭服務他人著書立說,有的是為瞭擺脫一成不變的生活,有的是觀光自然返璞歸真…那你呢?PS:寫作形式很像林達,或者林達夫婦像他,但前者注重的是曆史,後者則是哲人的感悟。PPS:“白”書看完容易沒“書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