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枫,诗人、文化评论人,香港电台广播节目《演艺风流》客席主持及台湾《媒介拟想》协同编辑;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范围包括文化及电影理论、中西比较文学、性别理论及流行文化。著有评论集《世纪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盛世边缘:香港电影的性别、特技与九七政治》、《女声喧哗:媒介与文化阅读》、诗集《距离》、《错失》及小说集《末代童话》。曾任第三十五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评审委员。
对于很多“哥迷”来说,张国荣的舞台表演与银幕形象早已成为一份情结,我们反复听他的歌,重新看他的电影,一遍一遍,回顾他生命蜕变的璀璨历程。在这本书中,作者分析了张国荣的种种艺术形象,包括“性别易装”、“异质身体”、“水仙子”形态、“死亡意识”等,以丰富的资料搜集及问卷作基础,分析媒体对张国荣生前死后的论述以及张国荣迷的“歌迷文化”。通过作者的理性解读与诗意书写,我们得以了解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他明白每个演出的处境,同时更知道在每个处境的限制中能够做些什么,进而让“自我”的演出超越限制而升华存在,在给予每一个角色活泼灵动生命的同时,也使他自己因那角色而蜕变万千不同的姿彩。
《禁色的蝴蝶》可谓迄今为止,以张国荣为主题,最具思想深度的一本著作。既值得海内外“哥迷”珍藏回味,更应该引起广大社会读者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本书作者洛枫是一位研究流行文化的学者,一位诗龄不短的诗人,同时,她也是一名“哥迷”。这本《禁色的蝴蝶》以张国荣作为演艺者的角度出发,论辩和论证他在舞台上、电影里的艺术形象——或许,先从张国荣的生命历程及其与香港流行文化历史的关联说起,再阐释他的演艺风华。
现在想起来10年前第一次见他时,觉得很特别,因为当时我年龄小,并不知道他如此忧郁,只是看他笑的很放肆,似是故意如此,即使是不怎么好笑的事情,他也会笑的肆无忌惮,现在我似乎是明白了些。
评分是我看过关于哥哥的书中写得比较好的一本,能够客观地去分析一些问题,选择的角度也很鲜明。对于“媒体杀人”那里,我觉得真是分析得很好,我一直都认为,哥哥的抑郁症以致其最后的自杀,香港媒体是绝对的主因。逝者已矣,愿哥哥安息。
评分 评分凤凰网的在线阅读给的很不全啊。和谐版,和谐版。类似我这种热衷于政治不正确的部分的人,还是很庆幸买了书。 尽管装帧看上去很像少女期的非主流歌迷的华丽丽的哀思文集,实际上,这本书很学术。怪不得在香港是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实际上它是借由张国荣这个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引...
评分我在数日前出门远行之前就已读完这本《禁色的蝴蝶——张国荣的艺术生命》,因为行程匆匆,始终找不出时间来写点什么。关于《禁色的蝴蝶》,我想常上网的「哥迷」都不会对这个名字陌生,毕竟洛枫早早公布了写作的计划,「你为什么喜欢张国荣」的调查问卷也早已完成。这本书的发...
入秋以来第三本。以哥哥作为本体的电影理论研究、酷儿文化研究,史料详实、理论扎实,太值得一读了T-T
评分伪装成学术的追星作品
评分我不喜欢他被这样理解
评分内容同装帧一样精彩。性别易装,异质身体,水仙子,死亡意识......再加上对粉丝的调查..终于完成了这一本著作。最喜欢的还是水仙子的那部分。
评分从艺术的推进角度来看,作为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应该以哥哥的出现为绝对光荣之荣耀。至于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常人无法分辨这一界限,而哥哥又是在这界限间飞舞,虽然断翅但是源自內忍的绝对坚强,非常人可以理解也不需要理解。理解的人不是要全部,只要有那些明白的人,就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