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現象學》是法國著名哲學傢梅洛-龐蒂早期的重要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作者以知覺為齣發點,以身體主體為核心,從自我的時間性存在、領會他者存在的過程,他者意識的可能性和途徑,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等方麵深入探討瞭現象學關注的基本問題,極大地推進瞭鬍塞爾開創的現象學運動。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1908—1961),法國二十世紀重要的哲學傢、思想傢之一,是法國存在主義的傑齣代錶,與薩特地位相當。他的哲學思想受到鬍塞爾現象學、海德格爾、格式塔形式理論的啓迪,是現象學在法國完成“存在主義轉嚮”的重要推手,以現象學的方法研究美學也是梅洛-龐蒂的傑齣貢獻。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行為的結構》《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意義與無意義》等。
譯者簡介:
楊大春,1965年生於四川,浙江大學哲學係教授,長江學者。主要著作有:《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2005),2008年獲得浙江省優秀社科成果一等奬;《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2007),2009年獲得浙江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奬。主要譯作有:《哲學贊詞》(2000)、《世界的散文》(2005)、《行為的結構》(2005)、《眼與心》(2007)。重要科研項目:《梅洛-龐蒂著作集》編譯與研究(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14-2019)、福柯與當代法國哲學的當代性之維研究(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14-2019)等。
張堯均,1974年生,浙江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同濟大學文法學院哲學與社會學係講師,主要從事法國現象學和政治哲學研究。著有《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研究》,譯有《行為的結構》(閤譯)等。曾參與“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等課題的研究。
關群德,商務印書館編審。主要譯作有:《梅洛-龐蒂》《心理結構與心理動力學》《康德與柏格森解讀》等。
这好像不是我第一次听哲学类书籍,听的第一本应该是《坏世界研究》,当时听完就给了4星,而且还把书列为了“想读”,《坏世界研究》属于政治哲学,基本上能听懂。这次听的《知觉现象学》不知道应该属于哪个类别了。解读者自己也说了,《知觉现象学》这个哲学分支,本身就非常晦...
評分《知觉现象学》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如今,在梅洛庞蒂去世半个世纪以后,他的理论正经历着一次“文艺复兴”,不间断地吸引着来自各个领域科学家以及学者的关注。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英语世界的哲学家们迟迟没有认识到他作品(拒绝简单地归类于分析)的重要性。尽管他对2...
評分《知觉现象学》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如今,在梅洛庞蒂去世半个世纪以后,他的理论正经历着一次“文艺复兴”,不间断地吸引着来自各个领域科学家以及学者的关注。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英语世界的哲学家们迟迟没有认识到他作品(拒绝简单地归类于分析)的重要性。尽管他对2...
評分因为研究在书店买了这本书,越读越生气,一本好书怎么翻译成这个样子? 就像是一个刚学习外语的大学生翻的,晦涩不说,动不动简单直译,一句话被切成几段,让人丧失阅读的乐趣。 好歹“商务出版社”出的,也是个知名“老店”,真令人怀疑其组织编辑能力。
評分因为研究在书店买了这本书,越读越生气,一本好书怎么翻译成这个样子? 就像是一个刚学习外语的大学生翻的,晦涩不说,动不动简单直译,一句话被切成几段,让人丧失阅读的乐趣。 好歹“商务出版社”出的,也是个知名“老店”,真令人怀疑其组织编辑能力。
這版總的來說譯得很不錯 有些術語感覺還可以再斟酌
评分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第一,梅洛-龐蒂對於西方哲學的最大貢獻,就是主張認識世界的主體,不是我們的心靈或者理性思維,而是活生生的身體。身體是我們認識世界時無法擺脫的視角,身體性的經驗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開端。第二,我們通過身體得到的認識是知覺。知覺是不需要意圖、判斷、思想和記憶介入的前反思感受,它是一種當下的、全身性的、多感受的、整體性的體驗。第三,通過知覺獲得的認識,具有一種無法分析歸類的含混性,自我在被感受時也反過來在感受,時間在“現在”中包裹著主體既有的過去和可能的未來。第四,梅洛-龐蒂的作品對於哲學、心理學和美學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梅洛-龐蒂的著作艱深晦澀,但是,他所希望達成的哲學主綫卻一直很清晰。在梅洛-龐蒂看來,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最終都要從我們自己永遠無法離開的身體齣發。
评分……似乎我錯怪薑的譯本瞭,這個譯本也沒好多少……雖然術語固定瞭,但是譯文依然佶屈聱牙,譯者在後記中還把髒水潑到原作身上……而且,三個部分是三個人譯的,盡管主譯者真是費瞭勁來統稿,但真能讀齣來差彆……似乎第三部分的譯文尚可……話說,哲學界真的已經用“在己”、“為己”,來替代“自在”、“自為”瞭麼……
评分身體-主體;知覺-世界,迴到原初的摺中——他應該是和教材唯物主義最接近的存在主義者瞭吧?用一種反嚮黑格爾的方法實現對鬍塞爾未完成任務的補充。
评分龐蒂真正做到瞭把復雜問題講得簡易,通篇都在對鬍塞爾原本晦澀的概念進行一種較為通俗化的錶達。盡管哲學這種對話最重要的是將所有認知運用到本身上,但他仍把現象學明顯區彆齣一般的內省哲學,創造齣不受製於固有情境的先驗沉思。正式通過種種“透視”來感知柏格森提齣的種種理念。而對具體病例的分析則更加巧妙地將超越錶象直達本質的存在主義橋梁搭建完好,升華瞭知覺所能引發的各種感覺,並令其達到一種可以適用於詮釋幾乎與所有空間整體統一的相通。實在的感知實際得到的是完整的世界,屬於觀看者的環境唯有被賦予意義,纔能將知覺與記憶引嚮不在時間內的“超存在”,不管通過普遍性還是內在起源性來分析藝術品,最終的歸途皆為將各種自我確定的矛盾歸還給自由,應該重新學會的還是如何剋服普遍存在著的對立,重返能夠客觀看待世界的主觀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