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作为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一共被使用了二十五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建安年代的中间点,也是汉末三国的转折点。
这一年,曹操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这一年;曹操因长江边的一场失败而失去了南方,赤壁的那把火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年之前,中国历史主要表现为东西对抗,这一年之后,则变成了南北较量;这一年之前,中国是四百年的治世太平,这一年之后,则是四百年的乱世纷纭;这一年之前,曹操一统在望,这一年之后,曹、刘、孙割据一方,三国鼎分的局面隐然成形。
为什么会这样?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什么?
本书以邺城、江夏、襄阳、许都、关中、长坂、柴桑、赤壁、江陵、合肥、建业、益州这十二个地点为时空节点,俯视三国时代中的这个转折之年,凝视曹操、刘备、孙权、马腾、刘表、刘璋等各方势力在这转折之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重新审视历史之流的波澜壮阔与百转千回。
生于孔孟之乡,学于清华北大,行于庙堂江湖,醉于经史子集。
建安13年,公元208年,这一年的正月,曹操在邺城西南挖了一个叫做玄武池的人工湖。 然后就在这里操练水军,长期在北方的曹操新建水军,主要目的还是想要向南方动武。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里面都有相同的记载:“作玄武池以肄舟师”。在完成了对于北方的统一,征服南方自然...
评分讲述东汉末年的书非常多,《建安十三年》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来讲。 这一年的大事,当属名垂青史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使得曹操有生之年再无力南下,鼎足而立的格式最终确立。 作者也确实围绕赤壁之战这个热点来写,但起笔之处,却落在了遥远的北方——这一年初,...
评分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竟然敢读这样的大部头历史著作!单单提到建安十三年,无知的我完全摸不准历史的脉络,这一年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值得如此大书特书?但是如果说这一年在后汉三国的历史上潜藏着大转折和大变局,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全部来自《三国演义》的读者来说,还真是充...
评分《建安十三年》策略与变局,城邦与霸业!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相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说的就是曹操建安15年(公元210年)修建的铜雀台,铜雀台又在何处呢?它就在今日的河北省境内的邺城。 邺城三台(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当...
评分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雄心勃勃的孟德,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打算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并在一举平定吴、蜀二国之后,将东吴最出名的两个美女,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掳回这里,享受齐人之福。然而,赤壁的一把大火,让曹操失去了大乔和小乔,失去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建安十三年。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那一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评分角度新颖,视野开阔,行文流畅,史学扎实,略有冗余,稍欠情怀
评分1、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多不好,没有太多新的内容,无法满足资深三国迷的胃口;2、结构上比较一般,以为会很紧凑,其实也有点松散,但也不算太散;3、从道势术来看,天道轮回是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势,战略计谋乃术,术的层面三国有太多的故事广为人知津津乐道,势的层面群雄逐鹿、三足鼎立、三家归晋还是有很多可以挖掘之处,道嘛就难得说清了;4、认得清天下大势、努力也就有用了大半,理还是这个理,只是要认清、怕是还有个漫长的过程
评分类似万历十五年的写法,角度比较新颖
评分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雄心勃勃的孟德,大兴土木修建铜雀台,打算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渡江战役,并在一举平定吴、蜀二国之后,将东吴最出名的两个美女,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掳回这里,享受齐人之福。然而,赤壁的一把大火,让曹操失去了大乔和小乔,失去了南方的半壁江山,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而这一切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建安十三年。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在那一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