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
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是,在人生的某个关卡,会遭遇父母亲的离世。至亲的离世往往带来不可跨越的悲伤。
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采用定向爆破的叙事方式,将子女们的内心世界逐一炸裂,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兄弟姐妹间相同的悲痛和不同的难处,凝练成对生死、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
继《饥饿百年》写尽“父亲”身为农民卑微坎坷、坚韧不屈的前半生后,《谁在敲门》以“父亲”的退场为切入点,“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子孙辈悉数登场成为新时代的主角。大时代的洗礼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农民子弟,在道德与欲望之间如何坚守与自持?每个人在时代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将指证他们不一样的命运。
罗伟章,四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声音史》《世事如常》等,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寂静史》,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等,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中国的乡村治理,在相当长的历史里依靠乡贤和强人,于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力量及其惯性。这种治理模式的稳定性,不可避免地要依赖强势权力对乡村治理权的主动让渡,当然,还离不开底层世界的蒙昧和顺从。一旦自上而下的规范化治理和自下而上的底层觉醒相结合,乡贤和强人治理便只...
评分移步“胡子自然杂记”看更多… 每当听到响起“咚咚咚”的敲门声,你是不是特别好奇,到底是谁在敲门呢?只要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管他谁敲门。 今天说说刚刚看完的一本长篇小说《谁在敲门》。之前读过试读本,也在参加过广西师大社举办的线上分享活动,还认真做了听读手帐笔...
评分阅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籍作家罗伟章的作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到什么时候,他始终未曾放弃过对苦难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考量、对现代生存语境中归家之路的探寻。或许因为对弱势群体、底层社会给予了更多关注,罗伟章的创作始终坚守着对苦难的叙述。所不同的...
评分 评分有幸收到试读本,选取父亲生病的一章,篇幅虽短,但却让人领略到了人性冷暖,父辈老去子辈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会面临父母离世的悲痛,在作者的笔下,同一血脉兄弟姐妹在时代洗礼下,在道德和欲望的支配下,变成了不同的人,而“我”的大哥二哥最甚,在面对亲生父亲病重,没有丝毫悲伤,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甚至想早早拔管结束父亲生命了却这一桩烦事,这样的场景不是小说而是现实中时时存在的真实,是这个利欲时代的悲哀,而反观父母,对于子女永远是无私的,母亲死后,父亲经历诸多苦难,吃下无数苦头,将子女拉扯大,给了他们自己能给的最好的一切,文中的父亲在一次昏迷后醒来,记忆停在了孩子们母亲去世的那一年,这是父亲最深,也是最温柔的记忆,他想让所有的孩子停在那一年,有母亲在的那一年。新的时代给了人们很多,却让人淡漠了最重要的东西。
评分群体行为都有其历史根源,即使物质已足够丰富,民间却依旧流传着死在外面不能进灵堂的风俗,很多人还活着却被埋葬,饥饿的记忆就像脐带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山和水总带着些乡愁,土路上的瓦砾就是史书白纸上的黑字,乡土文字朴实中又带了些孤独的锋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寻根的责任感,试着沿着现在的生活去探访过去。试读本描摹了父亲生病后的众生相,同根的兄弟表现得却大不相同,兄弟们相互博弈,父亲在一旁沉默不语流下两行清泪,极有画面冲击力。难以想象父亲是怎样满怀愧疚熬过母亲去世后的日子,以至于他在生命的最后忽略了那些时间,把时间定格在母亲还活着的那一天。最后感谢出版社赠试读本!
评分设计了封面。
评分乡音乡情都在大山深处的褶皱里,罗伟章老师的老君山是现实的梦境,又是梦境中的现实。不管是走出大山还是终守故里,终究不过是东家长西家短。
评分将平凡的人生描写得如此细腻 日常而真实,就像 《清明上河图》一样勾勒了整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