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是继《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隐》等广受好评作品之后,赵松推出的充分体现其精湛叙事技艺和深邃洞察力的全新力作。
《伊春》里的十篇小说仿佛可以彼此渗透融合,无论是貌似写实,还是梦境穿插和意识的流动,都体现出作者超强的整体掌控力。他着力于叙事空间的构建,虽有爱情/亲情/家庭/旅行/探案之类的故事穿插其间,然而小说的情境和沉浸式体验,才是他带给读者的最大收获。他想强调的是,小说为想象的世界而存在,以提供强烈独特的体验变成某种“现实”。
这些小说有“故事性”,但它们并非“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真有故事的人往往是话少的。赵松要做的,是如何在沉默中让“故事性”成为水中的游鱼,变动不居、时隐时现。在他眼中,真正的发现,总会让人沉默,而理解沉默,才是理解小说的开始。
赵松要写的是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而他们的意识流动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他们在力图存在和被动虚化之间尽力要抓住点什么,而他们那种挣扎的能量、相关的痛苦、想象与妄念,则会交织在一起,不断生成诡异而又致幻的和声。
无论赵松的小说以何种面貌示人,都呈现出正在生成中的勃勃生机——不是确定无疑的完成状态,而是你的,也是我的,不断变化中的内心世界。
赵松,作家、评论家。辽宁抚顺人,现居上海。曾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好书奖”及豆瓣年度中国文学高分榜TOP5之一。已出版小说集《伊春》《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志怪赏读《细听鬼唱诗》,随笔集《最好的旅行》,文学评论集《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游离于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快速紧张之后,花上十分钟时间,读一则《伊春》中的短篇,浮躁与喧闹会随着他与她的故事而停滞,全身的细胞会跟着即兴精悍的短句悬浮到城市的上空,感受一丝不压抑的忧郁,感受一点不空洞的散漫,感受一下不剧烈的消解…… 我并未读过赵松,初读《伊春...
评分(原刊于《上海文化》2021年三月号) 2020年春天,因为疫情,赵松供职的艺术中心暂时关闭,作为唯一的留守值班人员,他每天早上独自进入那个十几万平方米的建筑体深处,晚上再独自离开,一个原本相当熟悉的空间如今被巨大而长久的寂静覆盖,渐渐有些陌生,这种陌生感同时也侵蚀...
评分很神奇的叙述感。读不出作者的口吻,也没什么语言风格,虽然用第三人称,却丝毫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甚至可说是一种第三人称的变奏。不讲究叙述的连贯性,也算不上意识流,使用了很多蒙太奇剪切,造成一种摇晃不定的感觉,仿佛人物都深陷在记忆、情绪之中,关键是尺度,要拿捏...
评分 评分关于赵松,对于不太关注中国先锋文学的我来说,之前是非常陌生的,直到拿起《伊春》,才通过网络上的信息慢慢走近他。其实一看《伊春》的名字就大概能够猜出这本书中所写的故事大概与东北有关。 赵松是一位生长于辽宁抚顺的作家、诗人、评论家,还有《空隙》《抚顺故事集》《积...
硬着头皮看到第101页,不能再浪费自己生命了。
评分看书名原本以为是东北故事,结果是以脱离了地域背景的精神世界为重心。读起来有台湾作家“内向世代”流派的感觉,跟黄启泰的《防风林的外边》很像。
评分真过瘾啊,延宕在时间里,老想起电影海上钢琴师里的陷入往事回忆的那个男人,出神了。
评分浪费了239分钟。
评分浪费了239分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