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是继《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隐》等广受好评作品之后,赵松推出的充分体现其精湛叙事技艺和深邃洞察力的全新力作。
《伊春》里的十篇小说仿佛可以彼此渗透融合,无论是貌似写实,还是梦境穿插和意识的流动,都体现出作者超强的整体掌控力。他着力于叙事空间的构建,虽有爱情/亲情/家庭/旅行/探案之类的故事穿插其间,然而小说的情境和沉浸式体验,才是他带给读者的最大收获。他想强调的是,小说为想象的世界而存在,以提供强烈独特的体验变成某种“现实”。
这些小说有“故事性”,但它们并非“故事”。在日常生活中,真有故事的人往往是话少的。赵松要做的,是如何在沉默中让“故事性”成为水中的游鱼,变动不居、时隐时现。在他眼中,真正的发现,总会让人沉默,而理解沉默,才是理解小说的开始。
赵松要写的是些微不足道的普通人——而他们的意识流动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他们在力图存在和被动虚化之间尽力要抓住点什么,而他们那种挣扎的能量、相关的痛苦、想象与妄念,则会交织在一起,不断生成诡异而又致幻的和声。
无论赵松的小说以何种面貌示人,都呈现出正在生成中的勃勃生机——不是确定无疑的完成状态,而是你的,也是我的,不断变化中的内心世界。
赵松,作家、评论家。辽宁抚顺人,现居上海。曾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好书奖”及豆瓣年度中国文学高分榜TOP5之一。已出版小说集《伊春》《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志怪赏读《细听鬼唱诗》,随笔集《最好的旅行》,文学评论集《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
《伊春》这本小说有一种侘寂之美。简朴与残缺,这一对使部分读者不能接受的特质正是使另一部分读者产生审美体验的核心。想进入这本书的读者,可能要抛掉一些对小说这个文类的固有期待,而去欣赏每一篇上独特的裂痕。这个裂痕里也许读者能看到日常生活给他造成的类似裂痕,还有...
评分他,或者她,或者也可以是“你”。 故事里的人物往往面目模糊,名字、职业、年龄等社会信息皆暧昧不明,像城市的某个陌生人,静止在某个一瞥而过的画面里。而叙述者陡然切入,人物的意识从这一刻觉醒,观察着外部的世界。仿佛抽象派的画作,无论一颗树,一个人,或者一座城市…...
评分与其说《伊春》是一本故事集,我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一本渲染氛围的情绪集。 就像书中反复提及的那个词一样,“悬停”,是一种凝固停滞的状态。也就像里面每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一样,他们都似乎脱离了纵向的时间轨迹,而是在人生时间的某一个节点上停滞驻足了。静静地在漂浮在那里...
评分悬停、消解与即兴 赵松 完成意味着远离。 不管你倾注了多少心力与时光,怀有过怎样的期望,小说完成后,它就离你远去了。跟作者一样,它也有自己的命运。 所有的作品都是过去时的。就像攀登陡峭的山峰,你向下回望,能看到的并不是步步生成的来路,而是无尽的虚空。如果作品还...
评分读这本《伊春》时,感觉整个人是恍惚、漂浮的。虚浮的云,灰亮的停机坪,那些飞机,无尽的雨。文字将人与世界隔绝,只顾让人迷茫地感受周遭,一半是沉沦,一半是清醒。 本来以为书名《伊春》的同名作,会讲述一个在黑龙江伊春的东北故事,但是读起来却发现却另有一番意思。除了...
忘了是哪一篇,看着看着好像睡着了,醒了接着看,断断续续,然后被卷进去,沉迷,幽荡的语言
评分浮动的诗意,故事轻。"此起彼伏地溅起千万簇炭红的火花,每一簇都喷薄出染了红晕的水雾"。句式和文本规矩,读起来有停在云上的感觉,"水雾"更显空灵,停留于对空间的形容而非落于对人/事的发生,更多的是自我意识/放空(纵),贴近生活却不在意生活。文中女性形象与作者偏爱的意境相似,"白色,寂静,轻盈,空洞","她对她强调,非常的美"更像是强调了女性的一种执念与空洞。男主偏爱的不是女主,也不像是空调的微风,像是在机场空间中的状态)停留/未知的错觉。对空间的感知大过自我意识,浮着,不情愿它落。
评分浪费了239分钟。
评分天呐,文艺感真的是凹不出来的。文字太白了感觉没有怎么锤炼,长而冗。有些比喻也让人看得有些摸不到头脑。哭泣。以后买纸质书一定要慎重。
评分硬着头皮看到第101页,不能再浪费自己生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