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版,一九四八年再版,一九四九年三版,以后国内没有重印过。偶然碰见它的新版,那都是香港的“盗印”本。没有看到台湾的“盗印”本,据说在那里它是禁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里对它作了过高的评价,导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译本。日本京都大学荒井健教授很久以前就通知我他要翻译,近年来也陆续在刊物上发表了译文。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建议重新排印,以便原著在国内较易找着,我感到意外和忻幸。
我写完《围城》,就对它不很满意。出版了我现在更不满意的一本文学批评以后,我抽空又写长篇小说,命名《百合心》,也脱胎于法文成语,中心人物是一个女角。大约已写成了两万字。一九四九年夏天,全家从上海迁居北京,手忙脚乱中,我把一叠看来像乱纸的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兴致大扫,一直没有再鼓起来,倒也从此省心省事。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也许两者根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钱钟书(1910-1998),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后考取第三届(1935年)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留学英国牛津大学 埃克塞特学院。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多所高校。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一级教授。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媛(1937年-1997年)。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1998年逝世,享年88岁。
不知道从何时起,“围城”已经变成了许多人抱怨当下情境的口头禅。“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个社会好像已经习惯了这样,或者说人类贪婪的劣根性本就决定了他们无论在什么位置上都是不会满足的。就如同婚姻,当未婚者喊着“不能死无葬身之地”时,总有过来...
评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围城》这样历经数十年洗礼的作品,我觉得可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五百个《围城》,伴随一代代读者的成长,每个人对《围城》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于是每个人对《围城》就有了一个,一个半,两个或是更多的理解,也有了二十岁的《围城》,四十...
评分浅谈《围城》魅力 (2008/12/26/凌) 我分三部分说说。 有一种书,很好看,但是要说它是怎么个好看法,却有些难。 就如同,鸡蛋好吃,但是要我们确切的说一下鸡蛋是个什么味道?恐怕也很难。 但是《围城》毕竟是我很爱的一本书,我爱了多年,甚至会爱一生的一本书,所以,不...
评分起初读围城的时候,是为了打发路途漫漫火车上的时间,便下载到手机上当做电子读物快餐一下而已。事后才懊悔不已,一个好的环境真的是可以提升一本书对一个人的价值。手机看书的确少了那种纸质实物看书时的那种畅快淋漓、“咬文嚼字”的传统感觉,那种亦书亦情的厚重感,感...
评分十多年前读过《围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那个毕业于“克莱登”大学的方鸿渐,工作屡屡受挫,爱情“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近一年来想选择性地读一些书,却发现今日的图书犹如菜市场上的蔬菜,需要仔细挑选才能找到合意的。为节约时间...
我真不记得小时候曾经试图读过几次都未果。这次生病,眼睛能睁着了,就一气儿读完了。怎么能写得这么好!!!细腻得都没法形容了。一直想笑,笑,咯咯地笑。钱钟书小说写得太少,只这一部,他说是冲动,可这样的冲动实在太惊艳了。为着能体会这样的好,我也不想回到小时候去的。
评分这套丛书,要是影印初版本多好啊
评分方鸿渐和赵辛楣才是官方CP吧 被他们俩的对话逗乐。
评分这套丛书,要是影印初版本多好啊
评分重读,感触颇深。原来假文凭、野鸡大学不是当代产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