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饭局通知”到“大脸人生”,从80年代青涩照到“探讨人生”深沉貌
十二幅铅笔线描友情勾勒八十年代回忆 六枚作者新老照片串起二十载北京生活。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2008年4月出版,已逾五载,屡次加印,好评不断。再推出新的“插图纪念版”,一是为了感谢新老读者的厚爱,二是有感于时代的剧变,有感于老六书中所描摹的那个年月,已渐成一曲挽歌。
此时,再次怀念八十年代,其出发点和意义已不只是个人史的回忆,更是为当下的存在寻求信念和暖意。如同老六在新版后记中的发问——在这个纷乱的年代,“我们如何自处?选择怎样的生活?”
这真是一个“大哉问”。时代在剧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历着非同一般的检验,行走在这个时代中的老六,因为《读库》的结缘,因为个人的选择,共处的是一些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人们——“他们让我看到了在末世狂欢的人群中可以做到沉默,在四周纷纷噤声或跪下的时候可以兀自站立,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让我看到了抗拒某种生活方式并不需要多么悲壮,在这个夸夸其谈的国度里还可以行动。他们在这个怨夫与怨妇充斥的世道里没有申诉个人的冤屈,他们打心眼里爱自己,也爱这个世界,他们的爱是一种切实的行动和勇气,是一种不屑于向你张扬的骄傲和充实。”
插图纪念版除了老六请王增延老师绘制的十二幅插图,还有老六不同时期、不同表情的六张照片。以及一些与“饭局通知“、与新版插图、与人生有关的杂碎文字,以及分量十足的新版后记。
作者简介:
张立宪,人称“老六”,新闻出版从业者,居北京。现主编《读库》丛书。并策划出版《青衣张火丁》、《共和国教科书》等。
自2002年起,以“见招拆招”为网名,发表“记忆碎片”系列文章,在网络世界流传至今。
“八十年代开花,九十年代结果,什么事都在七十年代酝酿。”李零的话被印在《七十年代》的书腰上,让不经历的人多少有些向往。按照年代来划分,虽不确切,然也不远。当我们习惯于说几几届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已经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八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成长,在二十一世纪...
评分我想这句话是对每一个书写自己的时代的作者的最好的总结。感谢互联网,它给了一代人在时空的另一端相遇的机会,它让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让像老六这样的文人骚客又发明了一种如呼吸一般自然的,不必拘泥于行文的语法和规矩,将佯谬和调侃进行到底的写作,与...
评分做为“老六”的张立宪是北京的一大文化中心,对于文化人和文学女青年来说他就是中国人感性的转世灵童。无论是作为饭局召唤人,兰花指的传承者,还是醉后颓然坐下的歌者,有张立宪同志组织饭局,那么革命就不再是请客吃饭,而是一种口服文化的过程,空气中都充塞着文学的大分子...
评分这里的“想”是指一种希望,一种理想。我也多么想喊出“闪开,让我歌唱21世纪”这样的话语,可结果确是,“滚开,我的大学”。 当老六说,最幸福的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读大学的时候,我哇一声哭了。当时,我在那间租来的小房间内,靠在劣质的弹簧床上悲号,怎么都停不了。 同学...
评分最近看了《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这本书,作者是“六八”式的,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青春。我是“七九”式的,七十年代出生,九十年代青春期。 我们有重叠的记忆片断,只是角度不同侧面。 说得最多是其实还是电影与青春。 电影是最大的梦,一个男人未能生于乱世,是...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评分江湖就是狐朋狗友,一起做傻逼的事儿。
评分当班主任的时候,引用过此书的一段话。大意是:我教给你们的其实都是垃圾,现在的教材要是能重写就好了。可惜,我教的是你们这帮杂碎。谢谢老六!
评分其实没那么阴森森
评分其实没那么阴森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