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支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焦虑的起因: 解决办法: 1.渴求身份 1.哲学 2.势利倾向 2.艺术 3.过度期望 3.政治 4.精英崇拜 4.基督教 5.制约因素 5.波希...
评分status这个词翻译成地位更加好,没有歧义,翻译成“身份”容易让人想到“身分认同”之类的话题。我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还以为是说文化根源之类的
评分焦虑起因: 1)可就身份; 2)势力倾向; 3)过度渴望; 4)精英崇拜; 5)制约因素; 实质是对爱的渴望。 解决方法: 1)哲学(理性循世); 2)艺术(绘画尊重); 3)政治(身份理想); 4)宗教(众生皆苦...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共勉。
评分值得一读。拖了两三周,终于看完了。关于文学,艺术等方面给我扫盲了(例如“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让我学到了不少新观点,称得上是在我19岁这个年纪的5星书籍。(也许多年后再打分也许只有3-4星了…
评分阿兰德波顿作品,《身份的焦虑》。“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更易于追求幸福人生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家庭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对宇宙美的敬畏、对他人的好奇,以及对音乐和简单娱乐方式的喜爱。”在广告铺天盖地的刺激下,人们不断增加的欲望,盲目跟风追求从来都不需要的东西,然而当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获得之后,在短暂的自我满足之后,并不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幸福。“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印象较深的一个情节,书中提到《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的死,对他人而言的意义似乎与死亡无关,同事眼中职位的空缺、妻子眼中抚恤金的数额、女儿眼中婚礼的影响,朋友眼中日程打乱,没有谁对他作为个体存在的消亡真正感到伤心难过和惋惜不已。
评分“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共勉。
评分最近一直希望解决自己焦虑的问题,后来发现焦虑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