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人眼里,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可有谁曾真正审视过这种身份的焦虑呢?睿智的德波顿做到了,他首次引领我们直面这一人心深处的焦虑“情结”。德波顿援引艺术家、思想家及作家的观点与作品,抽丝剥茧般地剖析身份焦虑的根源,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这种焦虑的途径。一支生花妙笔,伴以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澄清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壁障,让你不经意间峰回路转,解开心结,感悟人生更加丰盈适意的含义。
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人本质上是空虚的,没有外界的激励人便会失去其灵魂的重量,外在表现为对身份的焦虑,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以及欲壑难平的煎熬等等。人相当于一个容器,自古以来人就深知这一点,因而开始对这个世界加以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身份的渴慕,对权力的崇拜,对知识(不是智慧)...
评分【我们发现台湾有四亿人口】 这是一句著名的意识形态广告词,但是读懂了字面后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词,关乎着英国哲学家阿兰•德波顿笔下的身份焦虑。 比利是个朝九晚五的贸易公司业务经理,晚上则是兼差的无线电计程车司机。上了电脑色情网站他则是个想...
评分1 昨天教师节,打电话给导师。已经有很久没有和老师联系了,不是不想,而是每每念起自己的近况,心里颇有忐忑。虽然,我从不以为自己有多么差,可是,总还是害怕被比较。古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老祖宗的话是有几分道理的,当你觉得自己还不错的时候,总会有什么一边打击你一边...
评分 评分一点点感受 我一开始的确是抱着寻求答案的心态去读的,说实在的,谁能给出最符合你的答案呢?所以,无功而返。 也许因为动机不纯的缘故,虽然积极的看完了全书,但却像写在沙滩上的字一样,瞬间就没有了印象。其间,虽然还在盯着书,思想却已经飘走了。 我不知道...
感觉自己已经过了焦虑的阶段了,所以读起来知识密度也不太够。没读完,不算精读。比较贴合时代的一本书。
评分一如既往好看的德波顿。给现代人的心灵抚慰。
评分总结成五个字是“吃得太饱了。”
评分阿兰德波顿作品,《身份的焦虑》。“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对自身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更易于追求幸福人生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家庭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对宇宙美的敬畏、对他人的好奇,以及对音乐和简单娱乐方式的喜爱。”在广告铺天盖地的刺激下,人们不断增加的欲望,盲目跟风追求从来都不需要的东西,然而当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获得之后,在短暂的自我满足之后,并不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幸福。“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印象较深的一个情节,书中提到《伊凡·伊里奇之死》,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的死,对他人而言的意义似乎与死亡无关,同事眼中职位的空缺、妻子眼中抚恤金的数额、女儿眼中婚礼的影响,朋友眼中日程打乱,没有谁对他作为个体存在的消亡真正感到伤心难过和惋惜不已。
评分包慧怡在翻译讲座上给这位才子的评价是小清新,不过她是就《哲学的慰藉》而言,因为后者起名自那个“译者的保护神”哲罗姆的同名著作,而就是这个半人半神的译者把诗视作“魔鬼的食粮”。余光中则将自己的译者身份等同于祭司,也就是专门伺候“死人”的家伙,古代就是那些代人唱诗的。不过,德波顿的是随笔,翻译不比诗容易,这是因为随笔的内容几乎没有限制——包括各种“子不语”,因此其翻译会难住很多老夫子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包慧怡不是老夫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