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作为方法

把自己作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项飙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
出版时间:2020-7-1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176953
丛书系列:单向街/单读
图书标签:
  • 项飚
  • 社会学
  • 人类学
  • 谈话录
  • 吴琦
  • 社会
  • 2020
  • 单读
  • 自我成长
  • 思维方法
  • 个人发展
  • 认知提升
  • 反思实践
  • 内在探索
  • 方法论
  • 行动指南
  • 心智模式
  • 自我觉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作者简介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目录信息

代序 重建对话的精神
前言 自我是一种方法
北京访谈
访谈之前
童年图景
80 年代
北大青年的焦虑
研究“浙江村”
年轻人之丧
边缘与中心
个人危机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用80年代来批判80年代
什么是批判
理解的学问
牛津访谈
访谈之前
牛津记忆
距离感与直接性
人类学的圈子
非虚构写作
学术不是天职
民族与民粹
新加坡启蒙
“盘根”式共同体
跨国性的自洽的小世界
大学应该寻找例外
个人经验问题化
新研究
共同理想
乡绅作为方法
温州访谈
访谈之前
人的再生产
阶层流动的悖论
寻找新的话语
作为中介的人类学
再谈乡绅
尾声
附录
项飙著述目录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评分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评分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评分

在项飙老师之前我相对比较熟悉的人类学家比较有限。若要论及,应该算是《礼物的流动》的作者阎云翔老师和《弱者的武器》的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又因为听过阎老师的讲座,近距离接触的缘故,觉得更有亲近之感。孤陋寡闻的缘故,对项飙老师最初的了解源于一系列相关的访谈视频...

评分

任何写作都是一场对话,像阅读一样,永远不应该成为私人的。项飙和吴琦的交谈之所以精彩,源于他们都与世界有着深刻的对话,将对话形成文本,又唤醒了读者生命中已经沉睡的思想。这本由对话汇集成的小书,给人的惊喜在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言语叠加下的批判与评论,而是人面对...  

用户评价

评分

花两个半天看完了这本访谈,作为人类学家的项飙展现出外科医生一般极为出色的精确性,层层剥开这个社会种种问题的表征,直捣病灶。值得反思的是,此种能力好像还不是从书本上来的,像他说的厌倦从一种理论话语跳到另一种理论话语,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同时和实践保持一种距离,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自我从来都不只是问题,同样是方法。

评分

期待里面的对话,希望57和项飚老师能在这困境中给大众以新的思考。

评分

不要怕边缘,或者知识不够,把自己的不够、天真真实地体现出来,就会很可爱,不要装腔作势。(项飙)

评分

谈了很多个人经历、不同的环境,研究的困境和写作的转向,那些更大的议题要从附录的文章去展开。又真诚又敏锐,感觉思考和好奇心的马达突突突地不会停下来,这些就足以成为读者巨大的激励。最后发现是把舅舅作为方法,哈~

评分

第一次完整读完,花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那时它还是本有着丹妮无数批注的纸稿,酣畅淋漓,很多地方需要重读重想。丹妮问我对新书信息的意见,但不敢接受我那句“我们时代的经典”的盛赞。可能我所说的“经典”的意思是,它是我们当下谈论、交流、写作的某种标杆。你会罕见地从一本书中如此直接、切中地看到自己日复一日所思索、困扰的问题,你会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你个人的问题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你所有有关自我的困境都可以再推一步,下一步就是意想不到的开阔的图景。但同时,你还有很多的想法,想要继续问下去,讨论下去——读完你会明白,这本书的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它想要说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并保持对话的精神。希望它能抵达更多人之手。加缪说《局外人》不是给所有人的书,但《把自己作为方法》是。这两类书,都具有某种留存历史的必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