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读后小感: 书中思想的灵光频闪,碎在各处,有种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合和印象的困顿感,于是检视自己,应该对人类社会学、社科知识的极大缺失,也觉出谈话方式潜在的发散性,找不好一个可以理出思路的中线。自始至终有在的该属项老师的个人阅历、经验与多年来的实践调查研究的...
评分 评分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如何认知自己。首先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这里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历史中的定位,在自己不同时期的定位,在个人、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定位,他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工具,视角。这其中是以项飙的生活经历,研究内容为主线,来展开对时代,对中...
评分全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如何认知自己。首先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这里需要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历史中的定位,在自己不同时期的定位,在个人、家庭、社会关系中的定位,他也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工具,视角。这其中是以项飙的生活经历,研究内容为主线,来展开对时代,对中...
评分“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很有料的访谈,有不少自己还无法吸收的东西,需要重读才能完全体会。“把自己作为方法”的核心并不是方法而是自己,只有将个人经验的(普遍与特殊的)意义充分地分析过,写出的文章才能不拘泥于理论的评价标准而具有自成一统的生命力。对“理论性”的若即若离正是项飙老师身上让人着迷但同样令人困惑的地方,当下青年的问题似乎也集中在这一取向的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拒绝理论和在宏大叙事的层面上自洽的可能,从而陷入极端的个体式自主性和碎片化;要么完全从理论出发理解经验,用类似“新自由主义”式的概念和原始的道德冲动代替对具体问题的进入、体察与思考。项飙的路是不接受任何理论的优先性(而是仅仅立足于“批判”,这是他喜欢汪晖的重要原因,虽然汪的经验经历其实很有限),而我对此却总是心有戚戚,特别是规范性理论在这里似乎不可能成立了。
评分对谈的形式让线索繁多却内在统一的内容异常好进入。个人比较被touch到的还是项老师始终有意识地将对话指向着“面对青年”。很多学人面对青年时常陷入失语或丧失对话兴趣,更让这种努力显得可贵。
评分一本很容易读进去的书,保留了谈话的流畅感,问题直涉当下,读的时候常常把自己带入到他们的讨论中。项飙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以不是满嘴经史子集的,不是高高挂起的,而是站在大多数这边,关注大多数,对话大多数的。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项飙。
评分花两个半天看完了这本访谈,作为人类学家的项飙展现出外科医生一般极为出色的精确性,层层剥开这个社会种种问题的表征,直捣病灶。值得反思的是,此种能力好像还不是从书本上来的,像他说的厌倦从一种理论话语跳到另一种理论话语,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同时和实践保持一种距离,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自我从来都不只是问题,同样是方法。
评分对谈的形式让线索繁多却内在统一的内容异常好进入。个人比较被touch到的还是项老师始终有意识地将对话指向着“面对青年”。很多学人面对青年时常陷入失语或丧失对话兴趣,更让这种努力显得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