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项飚 社会学 人类学 谈话录 吴琦 社会 2020 单读
发表于2025-02-12
把自己作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1995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完成本科学习,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获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著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等。
吴琦,《单读》主编,前《ACROSS穿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
因为是一本谈话录,谈论了许多问题,不免有散乱和不够深刻的感觉,而且也更多是问答而非真正一来一往的谈话,倒像是学者以不断地思考和自我剖析来完成的某种意义上的的自传。第一遍阅读启发最大的其实还是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一种带着批判性和距离感同时又不断迫近真实的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可能。读得时候其实不断在想他们在交谈时的场景动作神态语气,以及他们如何在头脑中将对话内容与个体经验相互织就,来推动谈话继续向前,谈话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值得观察和描述的过程,或许这可能也是未来再次阅读可以去试图发现的东西。当然,里面很多对具体问题的观点也激发了很多思考,感谢书中详尽的脚注以及最后的著述目录,提供了很好的未来阅读指引。
评分读试读本时,一种源源不断的求索欲望在敲打我的神经,对这系列对话的追索,更是一场自我攀登的旅程,出发时充满好奇与热情,希望两位学人的对话能够给我长久困惑的问题进行阐释——己身的位置,知识人的命运、全球格局激烈变动中“自我”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读到结尾处,迎来意想之中的倦怠和戛然而止。这场无尽的对话的过程,就是一种读者在直觉中反省直觉、且需要立刻跳出过度反省的理想的阅读过程。在小世界,我们依然在谈论“自我”,可以是全球化中的乡绅,或真正的知识分子,哪种身份都好,这本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给予人以继续保有思考行为的勇气和笃定。这场对话证明,思考本身就是前景。
评分花两个半天看完了这本访谈,作为人类学家的项飙展现出外科医生一般极为出色的精确性,层层剥开这个社会种种问题的表征,直捣病灶。值得反思的是,此种能力好像还不是从书本上来的,像他说的厌倦从一种理论话语跳到另一种理论话语,而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同时和实践保持一种距离,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自我从来都不只是问题,同样是方法。
评分实在不知道怎么说这本书。今天丹妮突然把最早的聊天记录翻出来,竟然是四年前的七月此时,当时哪知道做一本书要这么久,每天都想着明天就要辞职出去搞创作,反倒是世界的苦闷和颠倒从那时就有苗头了。拿到书以后觉得陌生,自己的状态大概也彻底变了,尽管还是会抱怨,但比当时确信多了,知道既然选择了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所以在稿子最后一次修改时,在结尾加上一句话,对话的精神、带有反思的实践不应停止,我们所选择的生活与研究都要继续下去。这一路没有想象得那么孤独,反而不断遇见互相启发彼此督促的战友。多么值得。
评分第一次完整读完,花了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那时它还是本有着丹妮无数批注的纸稿,酣畅淋漓,很多地方需要重读重想。丹妮问我对新书信息的意见,但不敢接受我那句“我们时代的经典”的盛赞。可能我所说的“经典”的意思是,它是我们当下谈论、交流、写作的某种标杆。你会罕见地从一本书中如此直接、切中地看到自己日复一日所思索、困扰的问题,你会前所未有地意识到你个人的问题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你所有有关自我的困境都可以再推一步,下一步就是意想不到的开阔的图景。但同时,你还有很多的想法,想要继续问下去,讨论下去——读完你会明白,这本书的书名已经说明了一切它想要说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并保持对话的精神。希望它能抵达更多人之手。加缪说《局外人》不是给所有人的书,但《把自己作为方法》是。这两类书,都具有某种留存历史的必要性。
任何写作都是一场对话,像阅读一样,永远不应该成为私人的。项飙和吴琦的交谈之所以精彩,源于他们都与世界有着深刻的对话,将对话形成文本,又唤醒了读者生命中已经沉睡的思想。这本由对话汇集成的小书,给人的惊喜在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言语叠加下的批判与评论,而是人面对...
评分“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据近三年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飚和《单读》主编吴琦两位老师的访谈成书,呈现了两位老师对当下中国社会诸多现象因果的探寻。对话从项飚老师的个人成长始,将个人经验问题化,追问原由,理解过程,再到思考应对,反思自身...
评分 评分任何写作都是一场对话,像阅读一样,永远不应该成为私人的。项飙和吴琦的交谈之所以精彩,源于他们都与世界有着深刻的对话,将对话形成文本,又唤醒了读者生命中已经沉睡的思想。这本由对话汇集成的小书,给人的惊喜在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言语叠加下的批判与评论,而是人面对...
评分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工具。作为一个社会研究者,我的工作就是做思考工具的孵化器,我不能给你什么,我只能激发你、提醒你,原来那种专家告诉群众的模式要改变。——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认识项飙老师是《十三邀》,跟大多数人一样,记住了他作为社会学家的论述:“附近的消失”...
把自己作为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