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李仁渊
出品人:
页数:38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2
价格:8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0629301
丛书系列: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媒体史
  • 知识分子
  • 文化史
  • 社会史
  • 近代中国
  • 传播学
  • 思想史
  • 报刊学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为台湾地区学者李仁渊所著, 原为作者硕士毕业论文, 后由台北稻乡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本书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新式传媒发挥了什么功用等问题。题材的选择上,以文字传播,特别是报刊与印刷出版业为论述中心。

作者试图探究晚清传播媒体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互动的问题,旨在把传播媒体当作一种社会机制,主要针对于士人阶层与代表专制王权的政治体制,讨论其间社会关系的变化,欲初步地勾勒出其大致趋势。该书是学界较早关注晚清报刊发展及其与政府、士人之间关系的一部专著,举凡研究框架、方法及论点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其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

本书的出版被收入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主编的“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丛书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已出版沈国威《严复与科学》、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作者简介

李仁渊,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系博士、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1999.9-2002.10)、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95.9-1999.7),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助理。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史、中国文化史。代表著作除本书外,有论文《阅读史的课题与观点:实践、过程、效应》,还译有《哈佛中国国史06•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目录信息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目录
自序1
序论
第一章1895年之前新式传播工具的引入
第一节传教士与宗教性期刊
第二节外国商人与商务期刊

第二章传播媒体的政治化
第一节从《万国公报》到强学会
第二节《时务报》的组成与发行
第三节《时务报》与戊戌时期报刊的影响

第三章从海外到国内
第一节戊戌之后的流亡者与新式刊物
第二节从流亡到留学:思想资源的转向与留学生报刊的政治化
第三节海外刊物的销售渠道与海外新学的影响范围

第四章从租界到内地
第一节上海的优势与言论空间的构成
第二节内地的启蒙:扩大传播范围与建立新群体

第五章官方的回应
第一节禁制
第二节对抗
第三节规范

第六章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江南为例
第一节晚清士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二节传播媒体与士人的转型结论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初版。 感兴趣的主题: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的效果?是否改变了既有的专制秩序?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发挥什么...

评分

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初版。 感兴趣的主题: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的效果?是否改变了既有的专制秩序?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发挥什么...

评分

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初版。 感兴趣的主题: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的效果?是否改变了既有的专制秩序?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发挥什么...

评分

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初版。 感兴趣的主题: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的效果?是否改变了既有的专制秩序?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发挥什么...

评分

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台北:稻乡出版社,2005年初版。 感兴趣的主题: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的效果?是否改变了既有的专制秩序?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发挥什么...

用户评价

评分

290 软精装扣一星

评分

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硕士毕论,真是让人高山仰止!作者运用大量史料证明,近代中国的新式传播业的起点应当定位于1894年甲午战争,而非传统上认为的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乃至于更早的传教士,因为败于近邻蕞尔小国才令这个老大帝国慢慢苏醒。背后更深层次的阐释在于,信息传播的变革不能采取技术中心主义,而应着眼于社会关系与文化形式——甲午前的中国似乎是静湖水上的涟漪,直至其后的举国危亡之感才掀起狂潮,进而加速乃至翻倍增长新式传播业。当然,书中对于人尤其是士人关系的强调,可能会引起诸多媒介学者的不满,但作者对文化形式的探讨,例如报纸投票选名妓、女子的公开演讲等,似乎也为媒介的反作用留有余地。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例子很早地践行了可供性、在地性这些如今大火的概念。而末章对传统士人在近代困境的深刻剖析,亦功力惊人!

评分

传说中的别人家的硕士毕论,真是让人高山仰止!作者运用大量史料证明,近代中国的新式传播业的起点应当定位于1894年甲午战争,而非传统上认为的洋务运动、鸦片战争乃至于更早的传教士,因为败于近邻蕞尔小国才令这个老大帝国慢慢苏醒。背后更深层次的阐释在于,信息传播的变革不能采取技术中心主义,而应着眼于社会关系与文化形式——甲午前的中国似乎是静湖水上的涟漪,直至其后的举国危亡之感才掀起狂潮,进而加速乃至翻倍增长新式传播业。当然,书中对于人尤其是士人关系的强调,可能会引起诸多媒介学者的不满,但作者对文化形式的探讨,例如报纸投票选名妓、女子的公开演讲等,似乎也为媒介的反作用留有余地。其实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例子很早地践行了可供性、在地性这些如今大火的概念。而末章对传统士人在近代困境的深刻剖析,亦功力惊人!

评分

王汎森先生的弟子——李仁渊博士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一部论著,其分析深度与史料梳理运用能力,相较很多博士论文,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本关于晚清媒体传播史研究的佳作,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注重分析媒体的新形式新技术新内容,对于晚清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二是以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与裂变为线索,考察晚清媒体勃兴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态的新特点与新面向;三是将政治文化史、社会文化史与传播社会史的视角与方法交相融汇,体现出作者上佳的阅读积累、君子不器的学术格局与多元化的开阔学术视野。如此佳作,必须大力推荐。

评分

面面俱到,揭示的一些面向很有启发。而且作者在发覆史实和解释方面的能力很强,全书上下透露着一股聪明的气息。只是涉及面向太广了,很多侧面写的不够精细,再加上传教士报刊、《时务报》、下层启蒙都是先行研究的高地,创见也是不多的。亮点在四五六三章。不过,读完才发现本书应该是硕士论文改的,很是惊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